首页 > 地名文化 > 海陵区文脉 > 海陵张氏家族的书画家们 作者:李晋

海陵张氏家族的书画家们 作者:李晋

2017-04-27 10:46:0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先祖家风传后世
        泰州张氏原世居于苏州阊门附近,世代书香。到了明初,他们平静的生活被明太祖朱元璋“洪武赶散”政策彻底打破了。他们为此不得不携家带口离开故土,迁居泰兴。在生活了多年之后,突如其来的一场灾荒又再次让他们做出了艰难抉择,经过深思熟虑,张氏族人辗转来到了相对平稳的泰州,在海陵城南打鱼湾一带落下了脚。
        打渔湾碧水环绕,绿树成荫,相传为明末大说书家柳敬亭的居住之地。张氏子孙信奉“耕读持家”的朴实家风,默默地在新土地上开基立业,或许老天也被他们的勤劳和诚恳所感染,经过一代代生息繁衍,到了晚明之际,张氏逐渐成为南门一大望族。
        清康乾时期,张氏家族出了一位名士,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张氏先贤的名字已无从知晓。但张氏子孙却代代相传着这位先贤的故事。据说这位张氏先贤与郑板桥有所交往,两人是在扬郡试院考秀才时结识的。这位喜欢留着长须的张氏先贤淡泊名利,在考中秀才后便绝意仕途,终日与诗文书画为伍。郑板桥对他的品格、学识都很欣赏,在空闲时常到泰州来看望他,与他赋诗作画,弹琴下棋。在这位张氏先贤六十岁生日那天,郑板桥和其他一些友人前来祝寿,席间,大家商定每人即兴赋诗一首赠送给这位张氏先贤,郑板桥题赠的诗词为:“海陵奇士颔长须,才高四海名三吴。不营禄财非真愚,阶前英特产龙驹。”诗中对这位张氏先贤的样貌、才华、品德进行了客观地表述,并祝愿他子孙贤达。
        该诗原载于张氏家谱,可张氏家谱今已不存,让我们对其真实性无法作进一步考证。但从中可以说明的是,世代书香的张氏家族之所以在后来能涌现出诸多名士,这与家族背景环境密不可分,家族无疑是培养人才的沃土。
“江淮草圣”张逸君
        张逸君(1843—1904),原名士煌,字逸君,号次野、髯翁、黄雪道人、渔湾崖人、书巢懒民、污道人等,单名逸,又因留有长须,故又名髯。通诗文、精古琴,擅长书法,行草隶篆无一不能,尤以狂草著称,洒脱奔放,有张旭、怀素之遗风。抗战前后其书作被日本人广为搜购,在东瀛书坛产生一定影响。其著有《瓢斋诗钞》、《雪窗联吟》、《霜匏集》等,著作多数已散佚,但庆幸的是泰州图书馆及博物馆内至今还收藏部分张氏稿本。
        张逸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中有这样两件事广为流传。青年时代,父亲张税村让张逸君应考科举,他不以为然,考试时在试卷上画一灯台,题了首打油诗:“我本无心考,家中逼我来。文章做不出,画一大灯台。”
        这样一位视功名为浮云的文人在当时可谓少之又少。我猜测这可能是他遗传了那位淡泊名利先人的基因,也可能是他富裕的家境能支撑他过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但是,不想当官并不能就此忽略张逸君的才情。他思想中的才情和睿智经过糅合后,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张逸君性格疏放,不拘小节。经常靴插毛笔,手持竹杖行走于街市,喜好饮酒和泡澡,兴致上来时对索字者总有求必应,故当时茶坊酒肆留有他不少墨迹。他关心民间疾苦,在每年春节前夕,他会带上银两到穷人聚集区发放,遇到家中无人者,就从门缝扔入。有次在行善时,他将一穷户家生锈的铁锅砸破,感到自责的他还在第二天上门进行赔偿。到了晚年,他性格有所收敛,喜好和诗友交往,还定期参加在西山白云寺、临湖禅院举办的壶碟会雅集。“壶碟会”有点AA制凑份子聚餐的意思,就是诗友每人事先带一壶酒、一碟菜出席雅集,其中菜肴不能相同,相同者就要受罚(可能是罚酒吟诗之类)。对这样一种文人联谊的雅事,张逸君总是乐意参与。
        这么一位虽然怪癖,侠肝义胆,带着些许可爱的性情中人,自然会有很多名士朋友。画家徐震甲之子、诗人徐恩荣就是其中的一位,我曾在藏家手中见到徐恩荣写赠张逸君的两首诗词,诗文分别为“南浦一诗人,清狂本轶伦。长髯真出众,造句自求新。雅集几忘醉,闲游爱踏春。工书宜酒后,挥洒愈精神。”“雄谈张九后,今日数髯翁。歌以踏冰发,诗因望雪工。大名邀月旦,出语羞雷同。饱读香山集,终朝吟兴浓。”两首诗概括性地描述了张氏的外貌、品性、志趣、学养,这些无疑是了解张氏生平的宝贵资料。
        在和张逸君交往的友人当中,有一位“忘年交”也要特别提一下,他就是晚年因躲避战乱流寓泰州的书法金石大家吴让之。吴让之虽年长张逸君44岁,但从传世吴让之为张逸君撰写对联和所治“张髯”白文印章来看,他们之间必然有所交往,这交往可能缘于他们之间的共同爱好,也可能是张逸君对经济拮据的吴让之有所赞助。
逸君两弟精书画
        张逸君书法出众,名扬四海。作为他的两个画家弟弟,似乎也就被他的光芒掩盖了。
        张逸君的三弟张士炘,字熙亭,号铁梅,斋号蕉香山馆。与画家杨涧(字小泉)、徐继裕(字榖礽,号谷人)友善。张士炘自幼聪颖,精诗文,擅丹青,尤以写意墨蟹见长,史载其所画墨蟹被里人珍如拱璧,著有《铁梅诗钞》、《蕉香山馆墨蟹图谱》等,他的画蟹之技后来传授给了族侄张实秋(名培坦,号野禅)。
        张士炘的画技不是出于自学,而是画家鲍知所传授,鲍知居住于泰州南门鲍家庄,以草虫、墨蟹见长,笔触细腻,极富动感,为时人所称道。 
        张逸君的小弟张士煐,则是一位以擅写人物著称的画家,他曾为南门关帝庙绘制过关羽事迹的人物屏灯。原来,在正月灯节时,泰州一些奉祀名人的庙宇都有在庙殿中放屏灯的习俗,张士煐因此受到了关帝庙住持邀请而绘制屏灯。屏灯为一种带灯的画屏,以绢为纸,对绘画者要求甚高,但张士煐却依旧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前来观赏屏灯士民的称赞。但令人惋惜的是,张士煐却在四十多岁时就英年早逝了,这也让张逸君感到很是悲痛,在帮助料理了爱弟后事时,看到寥寥无几的吊者,他更由此引发了无限的感慨,为此,他特写了一首挽联:“生也何悠悠,死去当了了。四十年尔我同怀,只落得弟画兄书,风流事业;殓之既落落,吊者更稀稀,两三个亲邻忙碌,才看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行字之间,亲人生死离别的痛楚与人世间的心酸冷暖定格于纸端。  
硕德耆宿张锦泉
        在张逸君身后,继承张逸君衣钵的是他的长子张廉。
        张逸君有三子,长子张廉,二子张友,三子张仪,三位儿子各有所长,张友精武术;张仪好音乐、喜花草;唯张廉以诗书画行世。
        张廉(1873—?)一名让,字锦泉,号稚发,斋名遯庵。其为清末秀才,文采出众,擅吟咏,精书法,绘画以花鸟、山水见长。
        张廉家有祖产,衣食无虞,但为培养乡梓人才,他还是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早年他在家开设私塾,1905年,张锦泉和族人利用关帝庙庙房,创办私立自南小学堂,并担任校长,直至1927年离任。
        在教学之余,张廉最喜欢的事莫过于和友人吟诗唱咏,饮酒作画了,他也经常和友人去三弟负责打理的张氏花园内游玩赏花。张氏花园位于西打鱼湾,占地近两亩,依水而建,内有茅屋、草亭,一间草亭内还装有灌溉秧田的水车。园内另外还遍植花草、摆放盆景,这些花草盆景和岸边的绿柳芦苇相映成趣,让来此游玩的人们流连忘返。当时洪揖侯、沈本渊、张石斋、桂六符、戈秉直等地方文士常出入于此。
        作为一名耆宿,张廉在地方上颇有声望。李明扬、李天霞等民国军政人士驻节泰州时,都曾上门拜访,但他并没有因此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对政治虽不过问,但他却维持着一个中国文人的节操。泰州沦陷前夕,日军有先遣部队非法闯入其家中进行抢劫,入侵者的行径让年已老迈的他显得极为愤慨和无奈,从这之后他深居简出,拒和日伪地方政权发生瓜葛,直至抗战胜利后。
        在张廉一生中,年轻时的一件事更彰显出他的民族气节。民国初期,有人将城内驼岭东边的土地卖给美国传教士建教堂。美教士修建时强占名士邓寅房屋,激起邑人公愤。张廉获知后,和邓寅等人率民众据理力争,挖去界石,抗拒美教士占地。由于地方当权者的软弱,此事悬而未决,直至数年后,泰县知事茹庆深以大校场南部四十亩土地,从美教士手中将驼岭土地换回,为不得罪民众和美教士,茹庆深将驼岭土地辟为“公有林”,张廉对此丧权之事始终不能释怀,特更名为张让,其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清民期间张氏家族诞生的这些书画家除张逸君外,大多已湮没于历史风尘之中,但我们不能就此忽略他们,正因为有了诸多和他们一样的乡贤,才造就了绚烂多姿的地方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海陵 张氏 书画家

上一篇:陈志纪:敢于犯颜直谏的正直之士 作者:武维春
下一篇:山水画家金野樵 作者:李晋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