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庙会

2017-05-22 11:25:33   来源:   评论:0    点击:
  庙会亦称“庙市”或“节场”,系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庙会的源头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祭祀制度。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庙会早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这一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海陵系“汉唐古郡,淮海名区”,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庙会”和其他一些民俗活动在民间得到了传承。
  祭祀仪式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海陵的“行城”是将位于现今西仓桥下都天庙的都天佛像抬出寺庙,在城里城外巡游一番,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在海陵的九龙、罡扬、苏陈每年春节期间仍然有这种民俗活动,庙会期间将土地爷抬出,在乡间巡游,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一方平安。海陵附近的兴化、姜堰农村,春节期间除了将土地爷佛像抬出来巡游,还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五位领导人的塑像用车子推着在乡间巡游,以表达人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同时,祈愿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祈子活动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所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旧时春节期间,人们到泰州光孝寺或是奶奶庙烧香拜佛,祈求子孙也是一项重要的祭祀内容。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在庙会期间掏象征生育之门的“子孙窑”,并买回一些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这些用泥土捏成的玩具,有造型各异的“人面猴”,亦称“人祖猴”,也有各种怪异有趣的动物玩具,如虎、牛、猪、马、羊等。妇女们除了用它们供祭人祖外,还将它们带回家给孩子们当玩具。
  文艺演出  这是庙会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每逢庙会,附近各处的民间文艺队伍、民间艺人都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庙会周围。有唱戏的、玩杂耍的、舞龙舞狮的、踩高跷的、撑荡湖船的、看西洋景的,等等,使整个庙会充满了民俗文化气氛。海陵区九龙镇许多村里都有舞龙队,春节期间十多条装扮一新的彩龙腾空飞舞,是庙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每逢农历正月十二,九龙镇都有由庙会而演变发展起来的集市,其规模在周边地区是属比较大的,每年都有外地的杂技团或马戏团表演,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庙会贸易  旧时的庙会,在开展贸易活动之前,要举行祭神仪式。祭神仪式之后,贸易活动才能自由展开。
  土产品市场,是庙会贸易的主体市场。土产品种类很多:
  农具。以木制者居多,如犁、耱、木锨、木叉、扁担及镰刀、锄头、铡刀等。
  花卉苗木。进入农历正月,天气渐暖,农村家家户户都要买些花卉或苗木种子栽在自家的家前屋后空地上。城里人也要到集市上买些应时的花草回家种养,以美化环境。
  日用品。如盆、瓮、锅、镦、碗、碟、扞面杖等,另外还有许多其它产品,都深受逛庙会的人们的欢迎。
  衣服鞋帽。从幼童到中老年人的衣帽鞋袜、四季服装,各种面料,各样款式应有尽有。
  家电展销。电视机、收音机、手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花式品种齐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家禽家畜。如牛、马、骡、驴、羊、猪、犬、鸡等。
  饮食市场。庙会具有明显的游乐性质,与平时集市相比,饮食市场特别发达。庙会期间,临时建成的饭店、饮食滩头林立。它们一般在布棚、席棚中营业,也有设在露天的。主要经销大众食品,如各种面食、糕点、各式小吃,等等。

相关热词搜索:海陵 庙会

上一篇:海陵春节民俗活动撷萃
下一篇:泰州海陵婚嫁习俗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