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名文化 > 海陵区老地名 > 常乐坊、社父坊、大宁坊、祯实坊

常乐坊、社父坊、大宁坊、祯实坊

2017-05-31 10:31:18   来源:   评论:0    点击:
  常乐坊、社父坊、大宁坊、祯实坊系唐代海陵县的4个坊名,刻录在泰州出土的唐人墓志上,是鲜为人知的古代地名,也是研究泰州地名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州目前约有10方唐代墓志,其中主要是建国后博物馆收藏出土文物。这些唐代墓志,最早的是唐贞元七年(791),最晚的唐乾符五年(878年),前后近百年。经过初步整理,有 7方志文中分别有墓主人生前居住与死后安葬的里、坊、乡、村方面的地名。1、《唐故颖川陈府君扶风辅氏夫人合附墓志铭》中的陈君终于常乐坊,葬于宜陵乡静肃里;2、《唐故朱府君陆夫人合附葬志文》中的朱陆夫妇二人合葬于扬府海陵县大宁坊之原;3、《唐故前守右卫吴郡朱府君墓志》中的朱君终于扬州海陵县常乐坊,葬于郡之东北大宁坊(今师范学院);4、《唐故前试太常寺奉礼郎鲁君墓志铭》中的鲁君葬于扬州海陵县祯实坊常乐里;5、《唐故北海郡傅府君墓志》中的周君终于祯实里,葬于县之西宜陵乡白露里(今海光小区);6、《大唐王夫人墓志》中王夫人葬于县西宜陵乡白露村;7、《唐故汝南周府君夫人南阳史氏合附墓志》的周君终于扬州海陵县桑田乡,史氏终于社父坊,两人合葬于永吉乡石羊村之原(今职大东侧)。综合这7方唐代墓志,就有常乐坊,社父坊,大宁坊,祯实坊,静肃里,常乐里,祯实里,白露里,宜陵乡,永吉乡,桑田乡,石羊村等10多个坊、里、乡、村的地名。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自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一定格式,隋唐时期为加强对居民的控制,将居民限制在井字形居住区里,以便于管理,这就是坊。每坊四周用高墙围起,内有街巷,留有坊门,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各坊之间以街道相隔,坊名也就成了当时的地名。
  有了城才会有坊,先有城后有坊。在出土唐代的墓志铭上,我们看到早在唐贞元十一年(795)的墓志上就已出现了海陵县常乐坊。依据这时坊名,泰州历史上筑城的上限起码可定为唐贞元年间,比文献记载的南唐筑城早140多年。
  唐代的地方县城,一般只有1个坊,而当时的海陵县城已有2个坊,可以看出唐代的海陵县不属于一般的小县城,而是一座较大的县城。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海陵城还有大宁坊和祯实坊2个坊在城外,成为死者安葬的墓地。这一特殊现象,有人认为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消除了按时开市、闭市的制度,打破了城乡间的城防障碍,城乡融为一体,而在郊外设坊;也有认为地方商业经济繁荣,故而在城外设坊;还有人认为当时的海陵城内有4个坊以上,除了人居之外,还有不少农田空地,人死后就埋葬在城内这些地方。
  泰州出土唐代墓志上地名还有一个很重要价值,就是为我们确定唐代的海陵城方位的提供了佐证。《唐故前守右卫吴郡朱府君墓志》中说墓主人葬于郡之东北大宁坊。此墓志出土的地点在今泰州师范学院北侧,正是目前泰州古城的东北方向。《唐故北海郡傅府君墓志》中的说墓主人葬于郡西宜陵乡。该墓志在今海光小区二期工程出土,也正好就在现泰州古城的西边。将这2方墓志所指唐海陵县东、西方位锁定,如果再与始建于唐代的南山寺、北山寺、东山寺的在今海陵区内的位置相联系,就可以推定唐代海陵县与今护城河以内的古泰州城基本上一脉相承,从而能确定唐代海陵县城的大致方位,并能使泰州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置吴州,武德七年复称海陵县。著名诗人王维送叔伯兄弟到海陵赴任的诗里有(海陵城)“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则天檄文中说“海陵红粟仓储之积糜穷”,唐开元元年(713)在海陵设十大盐监之首的海陵监。优越的地理优势,里下河地区肥沃广袤的平原和黄海边取之不尽的海盐,使唐代的海陵城有过诸多的辉煌。从出土的唐人墓志的地名上,我们则可以看到泰州的地名文化源远流长。
 
(黄炳煜)

相关热词搜索:大宁 常乐

上一篇:城隍庙
下一篇:罡杨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