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名文化 > 海陵区的河 > 老通扬运河

老通扬运河

2017-05-31 16:08:23   来源:   评论:0    点击:
  老通扬运河泰州段东西向流经泰州主城区腹部,西穿界沟河至扬州湾头,城区段穿引江河、九里沟、南官河,折而东南至塘湾,复向东略偏北向出海陵区境至姜堰市城区,与中干河、盐靖运河、运粮河相交至白米镇,东出泰州市至南通市海安县。
  老通扬运河原为汉文帝前元元年至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79~公元前141年)吴王刘濞所开。吴王刘濞辖东阳郡、鄣郡、会稽3郡53县,都广陵(今扬州)。吴王刘濞重国用,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并在长泽洲上建太仓,史称海陵仓。为便利盐粮运输,刘濞从广陵茱萸湾专门开邗沟支道通海陵仓至如皋蟠溪,名吴王沟。隋唐以后,因海岸线不断东进,复向东延伸至通州(南通)境内各盐场。
  老通扬运河历史上曾用名称较多,初称邗沟支道,继称吴王沟、盐运河、运盐河、上官河、上官运盐河、南官运河、运盐官河、通扬运河及老通扬运河,在我国前后有10个名称的河道实属罕见。
  老通扬运河既可引水灌溉,又能渲泄淮洪达江,在历史上更是盐运和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历代王朝官方一直视其为生命线之一,非常重视对该河的疏浚和治理,少则二三十年,多则百年,就对其整治一次,几未间断。有据可查由官方组织疏浚的有:宋嘉佑三年(1058年)、熙宁九年(1076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等。规模较大的如:宋嘉祐中期(1056至1063年)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徐的,调兵夫浚治泰州、海安、如皋县漕河,该河成为从扬州直达通州的盐运、漕运干道。熙宁九年(1075年)五月,又开浚自泰州至如皋县段,共长170余里,日役民工29000余人。南宋绍兴初,金兵仍蹂践淮南,四年(1134年)高宗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及泰州姜堰、白蒲诸堰以拒通金兵船只,河运遭受一定损坏。不久,盐运又告恢复,绍兴末年(1162年)泰州海陵一监的盐赋,超过唐时全国盐赋总数,河上船只如林,极一时之盛。
  清为保盐运和漕运便道,时有治理。
  清光绪后期,南通大达内河小轮公司为开航通扬客班,在官方支持下,为经营服务的商业资金进入河道疏浚工程。“宣统二年(1910年)。由姜堰至海安官河水浅,轮船不便驶行,通州大达轮船公司呈请疏浚,由姜堰商会丁植卿会同南通张謇出资雇工挑挖,阅三月始竣。”由此便将此河更名为通扬运河。
  民国三年(1914年)泰州商会协同通属盐场商会、大达轮船公司筹款,设通扬运河工程总局于姜堰。同时分段施工疏浚,大达公司协助银一万八千元,泰邑地方暨三商会协助银一万三千元。
  建国后,在1951、1953、1955年间对通扬运河进行小型疏浚。1958年新开另一条通扬运河,为示区别,此后称此河为老通扬运河。
  老通扬河处地江淮之间,随着水利规划的调整,沿河1952年兴建邵伯闸、褚山洞作为南干渠向里下河的引水渠;并因兴建了江都、泰州两船闸使之沟通了里下河经老通扬运河与长江的航运交通,1957年兴建界沟、黄村两节制闸以控制老通扬河的通航水位和解决通北部分高地灌溉水源,1963年又建江都境内五里窑船闸、1964年建宜陵船闸,1980年建宜陵地涵,用以解决新老通扬运河交叉口引排矛盾,恢复了老通扬运河航道。其后,沿线又建大冯套闸、白米套闸,江都红旗河套闸既沟通了上下河航道又确保了通扬河水位。
  地级市设立后,为改善城区一水厂水源水质,于1997年由交通部门专门组织疏浚了南官河至静因寺桥段0.9公里,并对岸坡进行了驳砌。2000年水利部门又对城区淤浅最严重的宫涵闸至塘湾与大冯交界处约8.0公里进行了疏浚。由于泰州主城区南扩和泰州引江河工程的实施,此河已成为泰州主城区横向引排及生态型的骨干河道,其航运功能渐为周山河所替代。
 
                                          (董文虎)
 

相关热词搜索:通扬运河

上一篇:昭昭汪
下一篇:运盐河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