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官河

2017-05-31 16:26:23   来源:   评论:0    点击:
  南官河,古代称庙港,又称济川港,1956年整治后更为今名。南官河位于高港区和海陵区市中心偏西,全长26.6公里(原长约35公里)。南通长江黄金水道,北接新通扬运河(原接老通扬运河),西有京杭大运河,东为串场河。南官河位居其中,是苏北地区南北走向的三条水运主动脉之一,为泰州市市区南北走向的重要水运交通河道。
  南官河历来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二十多个县市,与江南的沪、苏、锡、常、镇、宁各大中城市相连接的水上纽带,肩负着南北客货船舶营运重任。在历史上,自汉、唐以后,南官河曾一度是淮南地区漕粮北上、淮盐外运、木材集散的水运航道。从明清开始,形成了几条主要航线:口建(口岸——泰州——兴化——建湖)航线;口盐(口岸——泰州——泰县(姜堰)——东台——盐城)航线;口(岸)邵(伯)航线;以及口岸至清江(经淮安市)等地区的客货轮船运输航线。外江的长江航线更为发达。南官河的出江港口素有“百川汇合”、“咽喉要冲”之称,是苏北地区的出口门户,沟通长江南北的通衢要道,是南官河出江的内河轮埠,对外通商口岸的一大港口。
  南官河的经济地位、营运功能、引江水灌溉和里下河排涝功能,被历代官员和有识之士所关注,先后多次对南官河进行疏浚。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冬,吴王朱元璋部徐达大将,为攻打泰州张士诚部,从江口疏浚至泰州,主观上是为了运兵和辎重,客观上促进了船舶航运和经济发展。旧时,江口无闸坝控制,江潮进出自流。汛期江水倒灌,旱时无法蓄水,里下河累遭洪水灾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泰州城北门外筑东、西两坝,拦江水于上下河,以消弭里下河地区水灾。为控制通扬运河水位,境内用济川坝(滕家坝)和小宝带桥涵,调节两河水位。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为蓄水和防江潮影响,将滕家坝筑实,使济川港与通扬运河水系不通。民国元年(1912),废小宝带桥涵,建小宝带桥,南官河与通扬运河之间恢复通航。民国期间,进行过多次疏浚。但只限于局部挖浅,应急通航,没有解决南官河水道的治本问题。
  1952年至1954年,在西仓桥北建“泰州船闸”,将南官河(包括西城河)与卤汀河连成一线。新通扬运河开挖后,南官河全长为26.6公里,其中海陵区从泰州船闸至花园庄(包括原西城河一段)4.1公里。从此,使隔断了560年之久的上下河航道得以打通。以后,在1956年、1964至1966年、1978年三次整治南官河,整治后,河底真高负1.0米,河底宽15-20米。2000年,口岸节制闸进行大修。经过整治,航运水程大为缩短。泰州(新通扬运河)至高港,从原来的35公里,缩短为26.6公里。航道达到5级通航,实现了四季通航的夙愿。南官河获此新生,高港港(现名泰州港)也因此“如虎添翼”,港口客货运转量成倍增长。口岸镇这座面江、倚河的港口集镇,自元末明初以来之所以与时俱进,日臻发展,其中一个不可低估的原因,是得益于由此通江入海的水运古道南官河。
  南官河因泰州市设立,泰州引江河的开挖,而成为泰州市城区腹部的骨干河道,其功能也发生变化。南官河的航运功能将被引江河替代,生态功能、环保功能和人文功能得到提升,随着市区建设的发展,历史文化品位的提升,旅游观光景点的要求,南官河将开发和拓展为航运、灌溉、景观为一体的沿河两岸旅游风光线,恢复历史上盛极千年的漕粮北上、淮盐外运、木材集散、“龙舟”竞舞的历史文化盛世景观带。
  注:本文参录了黄贤圣先生提供的部分资料。
 
(董文虎  韩裕善)
 

相关热词搜索:官河

上一篇:草河、稻河、卤汀河
下一篇:丁当河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