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桥

2017-05-31 16:57:14   来源:   评论:0    点击:
  赵公桥,位于泰州市海陵区海陵北路,跨新通扬运河处。根据记载,该桥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建设,因此还有过“迎江桥”的桥名。
  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泰州城北面的一条大河上建。当时为三孔石孔桥,是泰州当时最长的一座砖石桥,取名“赵公桥”。又称“凤尾桥”,跨度四五十米,两侧有木搁,桥上建了五座土地庙,因此以“一桥五庙”而驰名。
  相传在清康、乾年间,塔儿头村子里有个单身汉缪五,以挑水为生,天天到城北三里许的罗浮山畔的河里挑水。这里河面宽阔,水深流急,每当人多争渡或狂风暴雨时,经常会发生翻船事故。缪五想到造桥,心中暗暗发誓,要积钱造桥。那时才二十多岁的缪五,为了造桥,省吃俭用,连老婆也不娶,天天将挑水的余钱,暗暗投到附近的永宁寺一口古井之中,数十年如一日。就这样,日积月累,到乾隆十八年,缪五已经六十岁了。他估计投井之钱,足够造桥之用,于是便到州衙说明原委。知州赵天爵闻之大喜,随即亲临永宁寺,命人下井捞钱,不到半日,捞出全部钱币,在大殿上清点后,足够造桥之需,于是宣布造桥。赵天爵为了沽名钓誉,也拿出一吊钱赞助,桥成并示意地方士绅,取名“赵公桥”。而真正出钱倡议建桥的缪五,却默默无闻。当时建桥的工匠纷纷为之不平,就将造桥多余的砖石在桥上砌了五座土地庙。五庙,即暗指缪五。
  它与南门外的济川桥(即高桥,俗名凤头桥)遥遥相对,故又名“凤尾桥”。由于河宽桥长,极为壮观,故被列入海陵后八景之一的“长桥烟景”。有人赞曰“细雨疏疏带晚烟,桥头回首觉春妍。最怜泽国呼鸥地,恰是花阴试燕天。一杵凉钟岩树杪,几人轻笠石栏边。诗情何用思风雪,唤作罗浮境已仙。”又有近代徐荫庭咏“长桥渔火”“长桥虹影卧清波,泊岸渔舟唱晚歌。最是两行烟柳处,星星灯火灿明珠。”
  1958年,北河以北150米处的新通扬运河开通,北河被填,“赵公桥”被拆。1960年7月重建成9孔人行木桥长65.4米宽4米中跨30米1964年12月改建1966年1月竣工。桥长78.68米,宽4米,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置桥栏下部四排墩台, 5孔,更名为“迎江桥”。
  1987年对被行船撞裂的中孔桥桩进行加固,在两侧各加一根T型大梁,拓建为人行道,宽至7米,复名“赵公桥”。30年风雨侵蚀,到1999年,赵公桥已成为危桥。2001年拆,9月开工建新桥,2002年11月,累计投资3500万元的桥建成通车。桥梁主体长为400.08米,桥梁净宽为:16+2×2.5米,总宽24.6米;粉煤灰路堤,沥青砼路面,花岗岩栏杆;钻孔灌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柱式桥墩。大桥的建成为北城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大桥又改名为“迎江桥”。
  桥名虽反复更迭,但周围老百姓仍习惯称它为“赵公桥”。
 
                                                       (李峋)
 

相关热词搜索:公桥

上一篇:迎春桥与迎春路
下一篇:八字桥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