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名文化 > 专家说地名 > 巨帙精品写画史

巨帙精品写画史

2017-05-22 09:49:38   来源:   评论:0    点击:
  泰州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中,有一组明代书画家的作品,可以说是十分的珍贵。这里略举几幅加以介绍。馆藏明代宫廷画家吕纪的一幅《寒梅野雉图》,纵近两米,横达一米多,绢本设色。画作以极其精细的工笔手法,描绘了冬天里寒梅初绽,野雉在山岩间神采飞扬,在枝头上安详自在的不同形态,显示出在天寒地冻百花凋零的冬天里的顽强不屈的生机,洋溢着春天将要到来的喜悦气氛。古树虬曲劲挺,远处山水朦胧圆润。山石的水墨皴染,吸收宋院体大斧劈皴的手法,硬朗豪放,彰显着雄健的气概。野雉的描绘表现则层层分染,工整细腻,丰繁斑爛的色彩,精细的丝丝羽毛,丝丝缕缕,纤毫毕现。精细的花鸟和雄健的山石形成对比,细者愈细,壮者愈壮,生气勃勃,别具一格。这是吕纪的创作特点之一。绚烂与清新,富贵与野逸,细腻与雄濶在吕纪的画面上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体,使画面更为绚丽夺目,清新耐看,富有余味。吕纪擅长以画意向皇帝进谏,绚丽花鸟画面背后往往带有劝谏皇帝要有开明政治的深意。
  明代花鸟画,除了有林良、吕纪等人工细浓丽的一种风格之外,随着画风的变化,出现了文人画意颇浓的水墨花鸟画,沈石田首开其风,到徐青藤基本完成写意花鸟画的变革,奠定了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基础。这种画风不以工细艳丽取胜,却用简练流暢舒放的笔法描绘清新脱俗的花鸟风景,渐渐成为许多文人画家的追求。从沈石田到徐青藤,大约经历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这中间有一个画家程胜,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体现这种转变的绘画作品,阐释着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和演变。程胜的传世作品不多,可以用来推论的资料也很少,因而他的生卒年月很难考证得具体,他的籍贯一说是安徽歙县人,另一说是安徽休宁人,均在安徽南部,是文人辈出的地方。画史上说他“善山水,间以焦墨写蕉兰,肆笔草草,晴雨风烟,各臻神妙。”。可见他的花鸟画多为粗简放纵的写意画。馆藏他的花鸟画巨作《蕉石图》即是如此。画作是一幅六尺宣的大中堂,一组芭蕉突出地画在画面稍偏左的位置上,背后,一块玲珑的太湖巨石由左向右稍稍倾斜立于地上,与芭蕉一高一低,在构图上形成呼应。画面设色,又以水墨绘出浓淡不同的“五彩”。画左有题诗和落款:“时己亥□(冬?)仿白石翁笔写四無程勝”。画面笔法可称简练,不难看出作者绘画的价值取向:逸笔草草,求其神妙。画中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封建文人所欣赏的自然野逸的意趣,巨大芭蕉叶凌风任意卷舒,而不必理会那些无端的束缚;芭蕉带雨,掩映出绿色的窗户,又具有多么强烈的诗意和闲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田园风光,自然野趣,古代文人在为尘世的功名利禄所累之后,无不向往如此这般的意境。
  明代山水画家吴彬的作品《百道飞泉图》是作者的鸿篇巨制,品相完好。纵235.5厘米,横97.5厘米。作品画于万历庚戌年,即公元1610年,属于作者的中年时期。画面采用高远构图,图中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山峰耸峙,飞泉流淌,连绵不绝的山山水水,都浓缩在六尺长的绢素之中。图中对山水的表现用细如毫发的线条来代替当时别人常用的点厾,这种特别的皴法,在南宋、元、明几代的山水画家中采用的人并不多,而跟五代董源的画法接近,画面自然有一种高古细腻的气质。画中近景的山石多呈倾斜之势,与真实山水相比,造型有较大变形,显得格外奇特突兀。山石的倾斜和山间小屋的端正形成对比,山势的险峻更为突出。吴彬是福建莆田人,万历中曾官工部主事。大体活动在明万历、天启到崇祯朝代(1573――1643),他因善画而闻名,曾被推荐为“中书舍人”,到皇帝身边作画。擅长山水和人物。他素有佛家情怀,人物画以佛像为多。山水笔法严谨,有细密和粗劲厚重两种面貌,风格新奇,自成一家。绘画风格上走出了一条淡远——奇峭——奇特加简淡的道路。这幅山水就是作者奇特加简淡山水风格的代表之作。
  另一位明代山水画家蓝瑛的山水巨作《法黄鹤山樵山水轴》也是作者晚年的精品力作之一。画面上,近景是崚嶒的巨石、山涧、古松,山涧上架着的小木桥上,一翁策杖而行,正往大山深处走去。远处的大山山麓,一间茅屋隐然林间,茅屋内床榻依稀可见。中景是危岩倾侧欲坠的山峦,向远方伸展淡去;跌宕的山溪廻转奔流在山谷间,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另一所山中茅屋。远景淡淡几座小山隐约在云雾间,更映衬得近山高耸,层峦苍翠。画面左上角题“法黄鹤山樵画于城曲茆堂”。山石用劲笔勾勒层岩迭嶂的轮廓,再用披麻皱在山石的根部简笔略加皱擦,故而山体并不象黄鹤山樵王蒙那样用笔繁复,倒更象黄公望、倪云林画石的简练手法而显得有空灵之气。而山峦构图的奇峭,则更是综合吸收了宋元以来山水画家的手法,特别是宋初北派山水的精神。树的暗部以米点山水手法排点,显得另有精神情趣。古树在勾勒主干之后,用双勾夹叶再加点染,在绿树当中间以红叶黄叶,色彩斑斓绚丽。明代山水画有突出成就的画家不多,蓝瑛是少有的一个,他一生大多居住在杭州地区,杭州亦称武林,所以人们把以他为首的画派称做武林画派。他的画影响了明末陈洪绶乃至有清一代的许多山水画家。蓝瑛的画苍劲雄浑,气象濶大,色彩斑斓。特别是他晚年的作品,虽取法宋元诸大家,但山水奇峭,多彩多姿,突破文人画的单纯简淡荒寂的审美趣味,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
  明代书画家中还有一位画家兼理论家唐志契,他和兄弟唐志尹、侄子唐日昌三人在绘画上皆有建树,人称泰州“三唐”。唐志契生活在晚明,他纵观历代绘画和各家理论,特别是明代绘画的发展,写成了一部在中国画论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绘画理论著作《绘事微言》。针对文人山水画单纯摹古的风气,他特别指出:“名山大川之概,未尝蹈,则无识。”,提出以自然和真山真水为师法,对改变明末山水画发展停滞不前,缺乏自然气息的画风,具有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他的山水绘画也非常精到,清人称他“志契工山水,流传绝少。”“其画笔当非粗工所能及”。他经常游历名山大川,经月坐卧其下,取法自然。画格清远,有宋、元人风范。泰州博物馆藏有他的一幅巨作《秋山茆屋图》,画中近处用“实”,坡石松林、水流环绕,墨色浓郁;中景的丘壑飞泉渐远渐淡渐虚渐藏;远景为悬崖峭壁,巨石峰峦,烟云缭绕,山体下部被云雾淡去,上部微微显露,更增山高石危之感。山以披麻皴,积墨苔点,反复渲染勾勒,厚重圆润,平和中见雄奇,淡远中见功夫。近中景之间以屋宇亭舍,木桥栏杆相连系,更有老翁执杖,行走山间,秋色寒山,成可游可观可登之佳境。画家远取宋人山水画法,笔力劲健老辣,构图严谨,虚实相生,充分体现了他的绘画理论中“经营构图”概念,“藏”与“露”,“虚”与“实”关系处理十分得当。
  清初画风在继承晚明的基础上,有了较明显的转变突破,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清初八大山人朱耷是引领文人画风格创新的画家之一。馆藏其《秋花危石图轴》纵112厘米,横56.5厘米,是一幅花鸟巨作。画面正中一块突兀耸立的巨石倾侧欲倒,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巨石下面的石缝中顽强地生长着一朵玉簪花,正含苞待放,刚劲湿润的笔墨表现了花茎的勃勃生机。在整个画面上,玉簪花所占比例极小,但就是这小小的玉簪花给画面带来了精神。画家用危石暗喻清朝统治者,用玉簪花象征自己,在高压之下保持着自己的气节。这幅画以隐寓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国破山河在”的悲凉心态和孤傲不屈的顽强心志。画面构图是八大典型的险怪构图。技法上画家以稍干的笔墨放笔勾勒危石,浓淡墨色恰好表现了石块的转折向背。再以干笔皴擦表现石块纹理,又以湿笔表现玉簪花滋润柔美的形体,石块的干笔与玉簪花的湿笔形成对比,各自质感都有鲜明的表现,画面因而丰富生动。朱耷号八大山人,清初杰出的“四僧”画家之一。明王室后裔,江西宁王朱权的九世孙,世居南昌。明王朝灭亡后,皈依佛门。面对古佛清灯,埋头读书,潜心书画。他给自己起了许多别号,如个山、人屋等,书画题款常署“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四字连书,既象“笑之”,又似“哭之”。这幅《秋花危石图》就是这种典型的署款。他擅长写意花鸟,笔墨简练,运笔狂放,随意挥洒;绘画讲究构图的精心布局,纵横驰骋,黑白交映,虚实相生。是清初画坛文人画的巨匠,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清早期有一个画坛闻名的“扬州画派”,人多称其为“扬州八怪”,“八怪”中有三人都曾有由做官而画家的经历,而且都还做过县官。这三人分别是李鱓、郑板桥、高凤翰,他们都曾在泰州留下过作品。郑板桥以“六分半书”的遒劲书法和清秀劲健的墨竹最为擅长,馆藏中不乏他这方面的精品。他的《墨竹图》是他辞官后的一幅作品,是一幅能够代表郑板桥“清瘦竹”风格的力作。画面上构图简练,几杆横斜穿插的竹子,在微风的拂动下尽展风姿;几层浓淡相衬的竹叶,呈现了前后近远的竹林景色。竹枝清秀劲挺,竹叶倾侧多姿,用墨浓淡结合,以淡衬浓,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墨分五彩的韵味。画中点与线的结合巧妙,疏与密、舍与取恰到好处。画右有题画诗:“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诗意说的留取竹笋成林,可以在它们的清光映照下读书绘画,表现了作者品竹、爱竹、以竹子清劲风格自况自赏的心情。
  而另一个八怪名家李鱓尤擅花鸟,工写兼长。馆藏他的一幅花鸟巨作《玉兰海棠图》就是颇具代表性的兼工带写的精品。该轴纵 193厘米,横105.5厘米。中玉兰古树枝干虬曲,笔锋或顺或逆,或顿或行,形成苍老古拙的线条,配以点厾擦染,充分表现出了古树枝干的质感和形态。而几种花卉则以健笔勾勒轮廓,以粉色衬填,再以色彩层层晕染,有的则略加色彩点染,清秀雅淡,花朵灿烂开放,精神焕发,花辦的滋润与树干的老皱形成对比,工写结合的画法更使画面生机勃勃。左上部的题款,行楷之中吸收了北碑书法的方正和篆书的中锋用笔,显示了他书法方正古朴拙厚、参差错落的特点,质实中又见空灵,使整幅画面气韵更加淋漓酣畅。为此秦祖咏说他“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他的另一幅《富贵双鱼图》则展示了另一种风格,画面上放笔勾勒渲染,草草几笔,两条鳜鱼跃然左上部,背景衬以墨色牡丹,亦是信笔写来,墨生浓淡五彩,生动自然。显然画风是吸收了晚明陈老莲、清初八大等人的影响。李鱓自称出身于“神仙宰相之家”,祖上李春芳做过明朝的宰相。他多才多艺,二十五岁中举;二十八岁向皇帝献诗获得赞许,被康熙皇帝钦命内廷(南书房)行走,绘画受到皇帝赏识,康熙皇帝说:“李鱓花卉去得,交常熟蒋相公教习徐熙、黄筌工细派”,赐官为“内廷供奉”。可见,李鱓的工笔花卉是功夫很深的。而李鱓在花鸟画上又突破工笔传统,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大变;笔墨简练清新。绘画上主张“自立门户”,花鸟画取材广泛,时有新意。突破了“正宗”派所规定的框框。
  八怪之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画家黄慎,在清初人物画中独具一格。黄慎的人物绘画从技法上可分两类,一类为工笔人物,一类为写意人物,他在这两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泰州博物馆藏有一幅他的《八仙图》,作于雍正五年,是他工笔人物的杰出代表作。该幅画幅巨大,人物众多,画工精细,设色艳丽,形象生动。八个神仙人物组合得错落有致,姿态神情各异,俱臻其妙。在技法上融合吸收了宋代以来人物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色彩和人物造型上有敦煌壁画的影子,而在线条的运用上,唐代的游丝描、宋代的折芦描都有出色的运用。黄慎的写意人物画是其绘画成就的又一高峰,画评多称其为以“草书入画”。同时代的上官周、金农、华喦、汪士慎、罗聘等也都有人物画创作,但黄慎的“草书入画”的表现手法确实与众不同。所谓“草书入画”,意指其人物画的线条奔放粗豪,具有草书般的奔腾气势,往往一笔之中,墨色上有浓淡、润枯、粗细等不同的变化,其来源是出于草书笔法(笔走龙蛇,流走奔腾,看似随意,内合规则)。馆藏有一幅《钟馗图》,从肩颈部到腰部以下用一根线条连笔勾出,转折处或圆转、或劲健,意在笔先,一气呵成。类似的手法在其他作品中屡有体现,这种草书笔法用于人物画,如果没有千锤百炼的纯熟精准功夫,恐怕是难以做到的。他运用浓淡不同的水墨色块来表现衣物的质感、转折面,描绘背景物品,平衡画面,丰富层次,加强画面的气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特别是他在染墨色时也用健笔手法,如同书法行笔,干脆利落,浓淡轻重行笔自如,使画面效果明快酣暢。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人表现手法。这一方法在后来的人物画中被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当今人物画的一种常见手法。
  清代山水画大家中,清初袁江擅画山水、楼台,人称是代“清代界画第一”。馆藏他的一幅《寒山万木图》纵233厘米,横131.5厘米,是难得的传世精品,品相也特别的好。画作描写了江南山水的壮丽景色,近景以山间溪水为起点,坡岸巨石,万木森森,红枫树寓意深秋,不同的树木显示了季节的变化,丛林中隐约的山间石阶曲折而上;宫阙耸立,飞檐翘角;苍松翠柏出没云雾之间,湖岸边渔舟唱晚,丛林中茅屋数间。远方山色有无之间,似有万里之遥。袁江以非凡的写实手法表现精细的千里江山,在虚实的处理和笔墨浓淡的运用上炉火纯青,近处的坡石,墨色阴阳相间,实处用笔如锥划沙,虚处皴擦,淡而有力,富于天然的质感和厚重的立体感。画中人物的点缀平添了画面生机,增加了画面的韵律。袁江是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初学仇英,后吸取宋人画法。康熙间在扬州、南京、会稽一带作画;所作景物多工整精细华美,画面曲折有致,手法细腻。他对界画技法的灵活运用和对透视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绘画艺术风格影响了数代人,如绘画上颇有成就的袁耀,宫廷画家张廷彦等都受到他的影响。
  泰州博物馆收藏的书画作品,值得赏析的还有许多,其他如著名画家程胜、谢时臣、张风、蓝孟、罗牧,萧云从、恽南田、上官周、高其佩、邹一桂、诸升、潘恭寿、潘思牧、张赐宁、查士标、蔡嘉、吴让之、费晓楼、任熊、任薰、曾农髯等,近现代如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陈师曾、汪亚尘、郑午昌、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也有收藏。书法作品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家如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唐伯虎、倪元璐、冒襄、清代的如王澍、郑板桥、刘墉、铁保、王文治、王铎、梁山舟、何绍基、刘熙载、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等名家作品均有收藏。另外,泰州博物馆还收藏了较为丰富的历代泰州地方人士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国内知名大家,如梅兰芳、凌文渊、徐东园、储晓岚、朱浣岳、涂竹居、陈崇光、仲鹤庆、莲溪、团时根、杨浣石等等,以上的介绍赏析不过是挂一漏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泰州口语中的戏曲文化痕迹
下一篇:兴来遣笔见精神――林则徐小楷册页初析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