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名文化 > 专家说地名 > 浅识南唐《泰州重展筑子城记》

浅识南唐《泰州重展筑子城记》

2017-05-22 09:13:21   来源:   评论:0    点击:
  1955年6月,江苏泰州北城垣出土了一方南唐昇元二年(938)第一任泰州知州褚仁规留下的《泰州重展筑子城记》(简称子城记,下同)石刻。泰州古代地方文献没有此记文的著录。该石刻记文的出土,能够补充、修正泰州筑城的历史;在我国的古代城建史上,南唐筑城的实物资料几乎未见有过报导,对我国城市建筑史的研究,也是一分重要的实物史料。
  子城记出土时,完整无缺,由当时人民教育馆收藏,1958年泰州博物馆建立时,移交给博物馆。因时逾千年,石质风化,末尾处局部漫漶,后在一次搬运时断成2截,致右下角稍有残缺。现据出土之初完好时的拓本全文抄录标点如下:
  泰州重展筑子城记」   盖闻乾列星曦,斡运三皇之力;坤浮(浮字右下“子”缺一横)岳渎,镇流九禹之功。是」知福地会时,神州有主,其为盛矣,可略言乎。窃以当州,即汉」朝旧海陵制邑也,自丁酉岁仲冬月奉」敕旨改为是郡,莫不天文焕举,光数百载之鎡基:地」利显分,富一千里之黔庶。咸鹾赡溢,职赋殷繁,可谓水陆要」津,咽喉剧郡。以兹升建,为属勋贤」。当今皇帝以仁规早事」圣明,素怀廉洁,特飞鸾诏,委授鱼符。对五马而愧此」叨荣,向六条而虑其疏失。岂敢以爱憎徇性,岂敢以富贵安」身。但缘王事疚心,鼎彝系抱,欲将整齐士旅,是宜固」护严城。今则上奉」天书,旁遵王命,更改旧垒,别创新基。以时之务不劳」民(民字缺右下弯勾),量力而人无倦色。功徒蚁聚,畚插云屯,曾未五旬,俨全四」面。其城高二丈三尺,环回四里有余。其濠深一丈已来,广阔」六步不啻。中存旧址,便为隔城,上起新楼,以增壮贯。仰望而」叠排雉翼,俯窥而细甃龙鳞。瑞气朝笼,祥烟暮集。虽此时之良」画,尽合玄机,在千古之英声,愿标青史。辄刊翠琰,用纪厥功。时」有唐昇元二年龙集戊戌暮春月二十五日壬申记。」 知泰州军州事兼盐铁两监都院使本州都指挥使」东都东南东北面都游弈使金紫光禄大卿检校司」空行右监门卫将军充本州屯田使兼御史大宪上」柱国河南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褚仁规」
  子城记23行,满行23字,计436字,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部天书,向我们讲述了千年前发生在泰州围绕筑城许多历史往事。包括时代背景、海陵县升格为泰州的时间、升建原因、筑城的理由、筑城的经过、子城的规模、子城与旧城的关系、记文的时间及记文作者的官职等。
  泰州位于长江下游北岸,黄海之滨,是江海文明发源地。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在临淮郡下,有海陵县,东晋分广陵郡置海陵郡,唐初置吴州,武德七年废,复为海陵县,五代十国时,“吴乾贞中立制置院,南唐昇元元年(937)升为泰州。”①元、明、清称泰州,民国元年置泰县,现为地级泰州市。泰州大致以南唐为界,南唐前为海陵,南唐后为泰州,泰州之名始于南唐。
  子城记标题为《泰州重展筑子城记》。位于题首的“泰州”2字,为泰州刚刚设立时的称谓。周在浚《南唐书注》卷一烈祖本记载:“已未升东都海陵县为泰州,《江南录》曰‘李昪天福二年(937)丁酉十二月,以扬州海陵为泰州,取通泰之义’”。泰州之前的地名,只能从文献上见到,并无实物文字留存。子城记上的泰州,是见诸实物最早的泰州地名。从南唐起,泰州之名已越过一千多个春夏秋冬,一直沿袭到现在。
  宋代文学家陆游,在他写的《南唐书》里记载着:“昇元元年十一月已未升东都海陵为泰州”。宋代马令编著的《南唐书》中却说:“丁酉十二月以扬州海陵为泰州”。宋代地理学家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称“南唐升泰州。下注徐骑省(按徐铉,南唐吏部尚书)文集云,在李昪昇元元年,而江南录载先主李昪天福二年丁酉岁十月受吴禅让,以建康为西都,广陵为东都,十二月以扬州海陵为泰州”,同样写海陵升泰州的时间,相差1个月。在子城记上,我们看到海陵县“丁酉岁仲冬月(按:十一月)奉敕旨改为是郡”。子城记作者是当时的知州,应最为可信,这就印证了陆游的正确,反映出马令与徐铉所记载的偏差。
  南唐是唐亡后从吴国和平演变而来。此前的吴国,江南15州,江北13州。南唐开国时,保留了吴国旧有的28个州,而在建国仅一个多月后,就将海陵县升格为泰州,这是南唐烈主的一个重要举措。
  海陵东临黄海,海岸线长,海水含盐量高,海边滩涂的柴草,秋割春生,是天然的盐场。自汉初吴王刘濞就开始了召唤天下亡命,到海边来煮盐,加之又开挖了一条从广陵茱萸湾向东到海陵的运盐河。从此,海盐的生产和运输,确立了海陵县的重要地位。唐代全国设十大盐监,海陵居其首,“唐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干利权,判官多至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②扬州的繁华得益于盐,但扬州并不产盐,是海陵海边的盐,带来了扬州的辉煌。盐多,从盐里得到的税收就多,对国家的贡献就大,马令《南唐书》中认为海陵县“供亿公费,不知限极,烈主喜之,以海陵为泰州。”是很有见地的,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子城记上上说:海陵县“地利显分,富一千里之黔庶。咸鹾赡溢,职赋殷繁。可谓水陆要津,咽喉剧郡,以兹升建”,再次印证了马令的记载,还补充了升建的另一个因素是海陵县地处交通要道。海陵东临海,南滨江,北接淮,境内水网密布,广陵到海边的运盐河从海陵通过,里下河几条重要的河流也都汇集到海陵,使这里成为通淮、达海、连江的水上交通咽喉。从子城记上,让我们领悟到,经济的富裕,向国家提供的税赋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是建置升格的原因,古往今来,也多有相似。
  南唐“以建康为西都,广陵为东都。”③海陵升泰州时,原为海陵县县官的褚仁规,也水长船高地升任为泰州知州。诸仁规早年跟随李昪,是李的老部下。李昪任昇州(今南京)剌史时“城隍浚整,楼堞完固,府署中外肃肃有条理”④的从政之策,是他效仿的榜样。在当时中国处于四分五裂军事纷争的背景下,为报效烈主,屏障东都,保境安民,使他认识到海陵县升泰州后的当务之急,就是筑城。记文上说“但缘王事疚心,鼎彝系抱,欲将整齐士旅,是宜固护严城”。道出了他的心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筑子城。
  泰州子城,方志上多有记载。明《(嘉靖)维扬志》上有:“泰州城,显德五年(958),团练使荆罕儒营州治,增子城,于东北隅更筑罗城”;《(万历)泰州志》上说“州城自南唐昇元元年升海陵为泰州,以褚仁规为剌使,筑罗城二十五里,周显德中团练使荆罕儒营州治,增子城。”扬州府志与泰州州志,都认为泰州子城是在后周显德年间,由团练使荆罕儒“营州治,增子城。”结合上下文,此处的“增子城”不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是从无到有。即泰州子城是从后周开始增设的。褚仁规子城记的出土,将泰州子城的上限从后周提到了南唐之前,方志上关于泰州筑子城时间应予修正。
  子城记上有“中存旧址,便为隔城,上起新楼,以增壮贯。”表述的是南唐以前海陵县原来就有子城,此时所筑子城不是第一次,而是再次重新构筑;并在原子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扩大。
  南唐之前,海陵县属于吴国。吴国施行的是“休兵息民”国策,其间海陵县未见有特别的变故,估计海陵县在隶属吴国时不大可能新筑子城,也就是说,南唐以前海陵县的子城,不当是吴国时才有,而可能是比属吴国更早时的唐代。唐代城市实行里坊制,在城里设坊,泰州博物馆收藏的10多方唐代墓志中,已发现有常乐坊,社父坊,大宁坊,祯实坊,元履坊等坊名,估计唐代海陵县已经有城。结合出土的子城记,我们能更有把握地认为:海陵筑城的最初时间,不是南唐,不是吴国,而是唐代。
  子城一般是指大城中的小城。在我国古代,国家的都城和地方上的州城与县城,往往建有大小不等的外内二道城。外边大城又称“罗城”,里内的小城又叫“子城”。子城是治所的所在地。海陵县升格为泰州,是作为南唐东都屏障。泰州的城,对于南唐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原为海陵县县令的褚仁规,在海陵县升格为泰州时,升任泰州知州。知州所在的子城,是城市防卫的重点,也是知州身分的标志。子城记上“但缘王事疚心,鼎彝系抱,欲将整齐士旅,是宜固护严城。”道出了新知州重展筑子城的动机。
  南唐泰州重展筑的子城,“其城高二丈三尺,环回四里有余。其濠深一丈已来,广阔六步不啻。中存旧址,便为隔城,上起新楼,以增壮贯。仰望而叠排雉翼,俯窥而细甃龙鳞。”在子城记上关于子城的高度、长度,城外城濠的深度、宽度交待得一清二楚,同时还有与旧子城的关系,在新展筑的子城里,保存有原来旧子城的城址,新、旧子城之间形成一座隔城。为增加新建子城的气势,又在城墙上面建起了城楼。
  子城建好后,诸仁规很为得意,对城的形态进行了赞美,从城下抬头望去象是展翅的鸟翼,而站在城上向下一看又象是砖砌的长龙,形象地告诉我们,重展筑的子城,在泥土夯筑城外包有城砖,城上建有城楼,高大雄伟,这当是泰州自汉代建县以来最为风光的城市建筑。就当时中国所有的小国城市而言,恐怕也是第一流的城池。在我国的古代城市的历史记载与考古工作中,至今尚未见有五代十国时第二个这样的子城资料。子城记不但对于泰州子城的演变,而且对我国地方城市历史的研究,都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南唐烈主立国之初,实行保境安民政策,提倡节俭,知民厌乱,让民众赖以休息。褚仁规筑子城时,采取了“以时之务不劳民,量力而人无倦色。”从上年开工,到昇元二年暮春月,利用冬末春初的农闲时节,召集民众,手挖肩挑,不到50天,就筑好了子城。记文中“功徒蚁聚,畚插云屯,曾未五旬,俨全四面”。当是筑城时的生动记述。
  子城记最后为诸仁规的十多个官职,有职事官,有散官,有勋级,还有封爵等。对研究唐、宋之间五代十国时的官制,也有参考价值。子城记上褚仁规的第一个官职是“知泰州军州事”。唐代剌史为一州行政长官,天宝时改州为郡,剌史改称太守。“宋初革五季之患……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⑤宋代的权知军州事,当源于南唐。
  海陵升泰州时,治所设在海陵,同时在海陵南5乡设置泰兴县,又将盐城、兴化划属泰州。黄海以西,盐城、兴化以南,长江以北,江都以东全属泰州。新任的泰州州官褚仁规,官阶升了,管辖的范围大了,前程似锦。他对烈主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之情。然而使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任知州3年未满,就被逮捕入狱赐死。其原因有说他贪残,也有说被人告黑状。马令《南唐书》诸仁规传:“褚仁规,字可则,广陵人也。始为军中小吏,勤干敏给,可被繁使,累除右职,出为海陵监使。海陵民好争讼,吏多不能直,乃以仁规兼县事,所部鱼盐竹苇之地,财用所出,国家每有大役,常赋不能给,仁规使行视民家所有举籍取之,事讫则以次偿备,罔有逋遗,故民不甚怨,而供亿公费,不知限极,烈主喜之,以海陵为泰州,不移治所,政亦如故。”从中我们发现褚仁规当初治理海陵很有作为,对泰州升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褚仁规,海陵未必就能在南唐开国之初就升格为泰州。在子城记上我们看到,诸仁规“对五马而愧此叨荣,向六条而虑其疏失。岂敢以爱憎徇性,岂敢以富贵安身”的记载,字里行间反映出他刚刚上任壮心不已,而又特别谨慎、廉洁的从政心情。海陵县升泰州之初,此人并不是个贪官、恶人。在泰州的历史上,先有了州建南唐,才有了后来的文昌北宋及明、清泰州的繁荣。因此,泰州不能轻意忘记历史上的第一位知州诸仁规。一千多年前的泰州首位知州,究竟该如何评说,笔者不敢妄为。面对子城记上他亲手撰写的文字,让人感慨多多。
  子城记楷书,劲健清秀,柔中有刚,文字流畅,言简意赅,有用典,有叙事,善用骈文,讲究对仗,算得上是千年前的一篇记文佳作。
 
   注释:
  ①《资治通鉴》卷282
  ②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③ 周在竣《南唐书注》
  ④《十国春秋》
  ⑤《宋史》百官志

相关热词搜索:子城 泰州

上一篇:关于泰州“州建南唐”
下一篇:庆历税印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