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名文化 > 海陵地名故事 > 漫话“草河头”

漫话“草河头”

2017-05-22 10:49:33   来源:   评论:0    点击:
  老泰州北门外,有东坝口和西坝口两个坝口。西坝口是稻河之首,东坝口是草河之头。其实这两处都是淮河的下游支流。我作为一个老泰州,对“草河头”情有独钟。
  “草河头”顾其名思其义,这条草河肯定与草有关联。解放前至解放初,凡间百姓都享受“烟火之食”,不论贫富贵贱,一日三餐都是烧草举炊。大户人家烧灶,小户人家为了节约就烧锅墙儿。锅墙儿又分泥锅墙和“瓦锅墙”,泥锅墙,自己泥,分文不花;瓦锅墙,是窑里烧的,要花几文钱,也不贵。那时候,不管什么人家都要买草、储草、烧草,别小瞧,这可是大事情。千家万户,日日举炊,用草量十分惊人。
  试问草从何来呢?
  草河连着泰州北乡“里下河”。“里下河”是鱼米之乡,除了万顷粮田,河滩港汉,还有着大片大片一望无垠的湿地,其间长满柴草。一年四季365天,天天有草船至草河头卖草。少则十几只多则百十条。草行应运而生。草河两岸及附近码头大小草行足有一二十家,有名气的是“王家草行”、“许家草行”等。天刚蒙蒙亮草河及周边河道就热闹起来,各草行家码头上,上草、称草、挑草、送草、买草、卖草忙得不亦乐乎,吆喝声、算盘算账声、吵闹声,不绝于耳,实在是热火朝天,可惜那时没有手机、摄像机,未能活生生地拍摄下来,如果能拍摄下来,到今天价值可真大了。那时,人不懂,觉得很平常,生活就是这样。有谁想去拍一幅《卖草图》,留作后人怀旧欣赏呢,现在城里人早用上气和电,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说起买草,有钱的人家,到草行同老板一说,要几挑草,说好价钱,马上有挑草的把草送到你府上的草房里,把草堆好。主人给了脚钱,挑脚的此时饥肠辘辘,到就近的烧饼店,买上两只热烧饼。那时候,早上都是卖大炉烧饼,两只大烧饼份量够多的,就着开水,揩着满脸的汗水,大口大口地吃得津津有味。挑脚的很快吃完烧饼,又去挑草了。似乎还有一点无奈的满足哩!
  没钱的人家孩子,拿着铁筢子也有竹筢子在码头上河边口巷子里,甚至河道中捞草、筢草,最后把草送回家里去。由家里煮饭、烧菜,也是为家里省几个钱。这些草都是点草、运草过程中掉下的,这才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寒冬腊月,水冷草枯,天寒地冻,那时,天比现在次冷得多,河面早早就结了冰。街上人还是要买草举炊,农民的草船还是一天也不停地朝街上撑。农民兄弟冒着凛冽的寒风,趟着冻,手脚都冻麻木了,咬着牙,踏冻溜冰把草送到草河头两岸的船行码头上。可想而知农民兄弟是多么的艰辛,多么了不起,可街上人能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苦楚啊!
  从草河头顶到徐家桥,再到破桥口施家湾,这一段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它与稻河一样,因河兴市,以草带动百业兴旺。稻河、草河两河平行,是泰州的经济命脉。草河头两岸除了草行,以草业为龙头,粮行、当铺、钱庄、饭店、旅社、小吃、糖坊、酒坊、铁匠铺……无不应运而生。那时候草河头各种船只,成丁字形停满草河两岸,一点空隙也没有。农民兄弟买完草和捎带的农副产品,又到户下去收粪,装一船粪回去垩田,真是一举两得,来回不放空。谁说农民没有经济头脑。他们把自己家中生产的瓜果、蔬菜、茨菇、芋头等,带到街上很便宜的卖给街上人,换几个钱买回油、盐、火柴、洋油、桐油等生活用品带回家去,过着“自打自把”半年辛苦半年闲,自得其乐,安贫乐道的生活。    
  草河头,顶头向南约三十米,现在的涵西街西侧,有赫赫有名的周氏住宅,与周氏住宅隔巷相望的有“侯半街”的侯氏住宅,都是大家族,都是有历史记载的,那修缮后的周宅,我孙子进去看了不由惊叹简直像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值得一谈的周氏住宅东侧的马路边,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路两旁一字排开一家接一家的“荒饭摊”。到了近午时分,各饭摊已经是饭熟菜好,八分钱一大碗的小米饭盛得架架尖尖。往碗里盛饭不用铲子,而是用大歪壳(蚌壳),用大歪壳装饭可以把饭打得很虚松,盛在碗里很好看,尖得好像不能再加,以示饭好量足,很划算。4—5分钱一盘的小鱼、炒韭菜豆芽;5—6分钱一大碗的冬瓜汤、青菜汤、豆腐汤确实非常经济实惠。里下河上来卖草的农民兄弟,挑箩把担的挑夫,还有东乡、南乡推着小车上街的人,都奔到这里吃饭,如你舍得乐一下花上几角钱,掌勺的师傅立马能正儿八经给你做几个菜:红烧肉、大杂烩,当然比起大饭馆,挡次要低一些,如有豪兴几个人再沽点高梁酒,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了,家家户户小饭摊上生意红火,乡朋满座,个吃得津津有味,面色红润,我想此情此景如有丹青高手,定能绘出叫人终生难忘的泰州草河头的“清明上河图”来,午饭过后草河头周边地区由暄闹又逐渐恢复了宁静。
  

相关热词搜索:河头 漫话

上一篇:“搭包巷”与“塔包巷”
下一篇:泰州历史上的大水与赈灾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