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名文化 > 海陵地名故事 > “搭包巷”与“塔包巷”

“搭包巷”与“塔包巷”

2017-05-22 10:38:38   来源:   评论:0    点击:
  我家就住在泰州老城北门外,通仓桥对面的“搭包巷”。记提很清楚刚解放时,我才八九岁不知什么缘故,巷头上的牌子上却写的是“塔包巷”,当时官方行文、学生登证、日常应用都写成“塔包巷”,大概到了六七十年代后,才经有关部门规范,正式改成“搭包巷”。
  往日提土旁的“塔包巷”与今天提手旁的“搭包巷”只是一字之差,但含义大不相径庭了。为什拖了这么长的时间,才能正其名手?大概“塔”“搭”字形相近,读音也差不多,以讹传讹,由于当时人们文化水平不高,也与生活关系也不大,“才”与“土”形很近只不过这一竖长短稍有不同。再说塔读tǎ,搭读dā,只是声母和音调有点区分而已,而平时我们泰州人读起来,却无有什么区别。“搭包巷”南接彩衣街,北衔篮行街,地处彩衣街之尾,篮行街之头的中心位置是当时热闹非凡的古街区,真可谓承龙接凤宛然天成矣!
  “搭包巷”巷道宽阔四米有余,这在北门外是大巷子,“搭包巷”内的住户大多是泰州有名的巨商大贾、官宦士绅,其中有赫赫有名的周氏住宅,吴希彭故居,有在泰州彩衣街开了连锁6片衣店,两米的衣摊的九公堂侯半街的侯氏古宅,侯氏传人在这里世代居住已近二百个年头,高洪顺、高洪发碗业大亨的高宅,恒泰昌烟业巨头张汉臣家雕花楼张宅也在巷内。    
  搭包巷到底为何要叫“搭包巷”说起来还有一优有趣的历史,“搭包”巷,搭的什么包?搭的谁家的包?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侯半街在彩衣街有多片连锁衣店,衣店的衣服分单、夹、皮、棉、纱,分别打成方桌大小的大衣包,有200多斤,最远的衣包要从武汉三镇水运到泰州,侯半街的古宅衣库内堆好,又有许多衣包从库发送到彩衣街各衣店内营销,进出十分繁忙,从事搭包运送的人很多,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时间长了,人们天天看在里,顺其自然地叫成“搭包巷”,搭包巷名副其实,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搭包巷一直传到今天。
  解放伊始,人们口头喊的,门牌上写的,公文来往都是“塔包巷”,细揣摩也有一定的道理和缘故。一是由兴到衰,解放后,侯氏衣业已歇业,“搭包巷”已无衣包可搭,顺应时代的是服装业逐渐兴起,搭包现象几乎绝迹,一兴一衰这就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孔子说得好:“逝者如斯夫”。
  搭包巷巷口在大街上,从巷子口向东顶到“周氏”住宅,然后分岔成面北两条小巷,各自延伸到草河头和紫藤花架,成三面紧抱煊赫一时的周氏(吴希彭)宝宅。
  从巷口到周氏住宅这一段叫大搭包巷,向南北分岔的这两条小巷人们分别叫南小搭包巷和北小搭包巷,一条巷子连在一起同一个名字,又有大、小之分,恐怕在我们泰州也是不多见的。
  如果说从大“搭包巷”为塔身,以分岔的两条小搭包巷为塔基,三面拱卫环抱周氏住宅,所以解放初人们叫它大塔包巷和小塔包巷,勉强也是说得通的。
  解放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终日担惊受怕,大、小搭包巷街头巷尾,百姓为了自保,建了三处木栅栏,天摸摸黑时,大栅栏关门上锁,到晚上,家家撑门抵户,人声寂灭,一片阴森寒气,似乎是有鬼魂游荡,令人不寒而栗,直到解放后,人民翻身解放,地方政府又为搭包巷装上了路灯,人民见到了光明,到了晚上进出搭包巷人们再也不害怕了,人总是向往着光明的,有一首歌就是这么唱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稻河旧事
下一篇:漫话“草河头”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