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巷

2017-05-31 10:57:5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歌舞巷是泰州名巷之一,明崇祯《泰州志》将其列于名巷之首。该巷在泰州城内,是由两条略带弯曲的巷子交叉组合而成,东起州署(今海陵区政府)西侧,西至海陵路,北起西虹桥,南抵府前街。民国时,东西向的巷子改称府西街,南北向的巷子一直沿用古名,今仍称歌舞巷。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3)癸丑科进士凌儒有一首咏且乐桥的诗是这么写的:
北郭邻关处,虹飞十丈余。
避骢桓典里,卖药伯休居。
境逼难容市,平途可渡车。
千年歌舞地,爱有草玄庐。
  且乐桥,俗名姐姐桥,曾改称迎淮桥,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仍榜为且乐桥。该桥在古城北门内,直跨东市河。(现桥已不存,其位置在今泰山商场西侧,海陵路中央。)桥南百余米处,即为古歌舞巷。读古人的这首诗,我们得以了解“歌舞巷”之名的由来,原来很早很早以前这里就是泰州的“歌舞地”了。
  歌舞巷地近州署,巷之北侧即为州署花园,古时称“郡圃”。这是泰州最早的一座园林,如从五代开始造园算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历来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活动的场所。民国初,州署花园改为“中山公园”,向群众开放。当时,泰州一批京剧爱好者成立的“阳春雅吟社”,就设在公园的花厅内。
  清康熙初年,有位叫陈端的缙绅住在歌舞巷内,其宅邻近州署花园。陈端是个戏剧爱好者,拥有家班,歌舞之声,终日喧阗。
  在科举时代,因歌舞巷距学政试院不远,每当考期临近,前来应试的学子,常寄宿于歌舞巷及附近的居民家中。
  歌舞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巷内有宋代的“八角琉璃井”,是泰州文物保护单位。直到现在,井水量质俱佳,惠泽附近居民,惟古井栏最近被盗,殊为可惜。咸丰三年(1853),杨世耀创办“同仁堂”于歌舞巷内(今歌舞巷三十号),专办夏药、冬衣、施材等慈善事宜。“同仁堂”的匾额为吴让之所书,厅事绘屏亦为吴氏所画。清末,同仁堂内设的私塾,远近闻名。民国十一年,泰县图书馆曾设于同仁堂北侧县修志局旧址,韩国钧倡议建立的古物保存所附设在内。院内的一株腊梅是市区现存的古树名木之一,其树龄已有二百多年。巷子的南端,原有天后宫,内设闽中会馆,其地今已改建为工人文化宫。巷内原有一家“真如照相馆”,在泰州早期的照相馆中,算是最有名的。1959年又在歌舞巷内成立了“泰州艺术剧院戏剧学校”,设有京剧、淮剧、扬剧和锡剧四个班,各班都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程启瑞)

相关热词搜索:歌舞

上一篇:铁炮巷
下一篇:石头巷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