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寺

2017-06-01 09:10:28   来源:   评论:0    点击:
  北山寺地处城北招贤桥东,现扬州路68号(城北招贤桥东)。
  北山寺为唐宝历元年(825)王屋禅师创建,古名“开化院”,又称“独佛寺”,北宋嘉祐八年(1063)始称“北山开化禅寺”。据清顺治八年(1651)知州钱履吉《泰州重修北山开化禅寺碑记》载:寺改名“北山”,是因海陵城北地势低下,取此名以“阜地气,壮郡形”。
  南宋建炎、绍兴年间,金兵入侵,殿宇、宝塔毁于战火,于淳熙(1174~1189)年间修复,后又衰落。明弘治时重铸铜钟,天启六年(1626)重建大雄宝殿。
  清顺治四年(1647),山阴(浙江绍兴)冰怀禅师任北山寺主持,矢志建修庙宇,几年间建成天王殿,塑佛像,造方丈室、寮屋、斋堂、香积厨等,形成了较大规模,并于顺治十八年铸镌刻《金刚经》和梵文咒的铁纽铜钟(文革期间已毁)。康熙初年,泰州俞钎在大雄宝殿后又建楠木大悲楼,专门供奉观音。道光后寺庙又逐渐败落,咸丰元年(1851)德释山来寺任主持,募款将寺内建筑修葺一新,并请吴熙载篆书“北山开化禅寺”门额。光绪四年(1878)释如松任主持,又予扩建,时有殿宇70多间,建筑宏伟。北山寺建筑与光孝寺大致相同,中轴线上山门、头殿、二殿、大雄宝殿及大悲楼依次耸立。山门殿有3个拱形殿门,后东西两侧分建钟鼓楼。大雄宝殿前有方形月台,台前左右有两棵银杏树。大悲楼内供奉汉白玉琢成的观音像。寺内还建有百尺高塔和水井多口(民间传说水井百口),卓锡泉是其中之一,成为泰州第二大丛林。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1月,日军飞机炸毁二殿后,北山寺屡遭破坏。1949年肇源主持寺务,后因拓宽街道和工厂扩建,1960拆除大悲楼,1984年拆除山门殿,寺内其它建筑,陆续移作他用。
  北山寺除供奉与其他佛寺相同的佛像外,还在阿弥陀佛前供奉多宝佛像,二殿供奉的弥勒佛象特别魁伟,高与殿齐,是全国寺庙中罕见的室内弥勒大佛塑像。据文心法师说,佛像是露天塑成后再建佛殿的,故泰州老百姓有“北山寺的菩萨抬不进城”的说法。
  现在大殿西北的卓锡泉仍很有名。据志书载,卓锡泉始掘于唐建寺时。王屋禅师从四川来到泰州,思饮家乡蜀水,命徒用他的禅杖点地挖井而得甘泉,并长出6叶浮萍(云泰州地区浮萍为四叶),此物只生于四川,于是传闻水脉与四川相通,水质清甜,故名“卓锡泉”。当年较为闻名的泰州陈德兴所酿的“枯陈酒”即用此井泉水。现原井已被封盖。
  《退庵笔记》中载,寺中曾藏有名人书、画、楹帖等,大多已散失。仅元王振鹏绘《历代贤后妃图》册页12幅等转入光孝寺收存。原山门殿东壁墙上嵌《泰州重修北山开化禅寺碑记》石碑转光孝寺保管,吴熙载篆书的“北山开化禅寺”石额,现藏于泰州博物馆。
  北山寺现仅存大殿、卓锡泉遗迹和少数寮屋。大雄宝殿歇山重檐,九脊分立,八角飞翘,覆筒瓦,5间9檩,内檐用五踩斗拱,复盆式石础,脊檐枋下有“皇明天启岁次丙寅春吉旦知泰州事奉政大夫李学旻承务郎同知肖鸾翔将士左郎鲁元凯等重新建立”、金檩枋下有“皇清乾隆岁次辛亥仲春吉旦十方护法功德无量住持弘法沙门□彰重敬立”、步檩枋下有“皇清咸丰岁次壬子仲春吉旦十方护法功德无量住持弘法沙门德山敬立”、“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仲春谷旦退院文心率法徒肇元暨孙住持云开募化重建敬立”4道墨书题记。从现存大殿梁架分析,属晚明建筑。一九九五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峋)
 
 

相关热词搜索:北山

上一篇:雨声寺
下一篇:东山寺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