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名文化 > 海陵地名文化杂谈 > 从陈德兴到万字会——医院迁址的随想

从陈德兴到万字会——医院迁址的随想

2017-05-22 11:19:04   来源:   评论:0    点击:
  陈德兴、万字会这两个名字,在泰州这座城市是非常响亮的。陈德兴是一个已有三四百年老字号店的铺号。万字会则是一个流布广泛,影响较大的教门。
  一个是商铺店号,一个是教门宅地。似乎这两者与医院是不搭界的。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一个人往往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而这两种哭声都是与医院密切相关的。其实医院既是救死扶伤,又要实行人道主义。我以为这两者恰恰是与陈德兴、万字会是有关联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的政府为了要改变泰州北门一带人的就医环境,拟建造本城第二所综合性医院。选址就是稻河岸边,早年的陈德兴商铺所在地。
  陈德兴的名声是以生产“枯陈药酒”而蜚声海内外的。史载,清乾隆二年(1783)州中有位陈氏,在稻河岸边开了爿药店,名叫德兴,专门配制枯陈药酒。据说大凡喝了这种酒的人,筋骨疼痛顿失,跌打损伤伤势锐减,孕妇则产前保胎,产后能消除后遗症,甚至妇女月经疼痛,失调等都能够药到病除。因此四乡八镇的人都来购买,生意十分兴隆。很快“枯陈药酒”就驰名全国了,远销云南、贵州、甘肃、新疆和黑龙江等地,成了泰州的重要名产。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说岳全传》中,多处曾有对泰州枯陈的记述。早年住在本邑关帝庙巷口的泰州名医莫承五老先生曾有诗赞:“泰州药酒号枯陈,远近驰名岁月深。养血舒筋功效著,产科百病是奇珍。”
  就在这块灵动的土地上,医院行进了二十多年。尽管一路走来颇有坎坷,但发展是主旋律,发展是硬道理。医院从几十张病床发展到近五百张的规模。科室齐全、设备精良,同时还拥有几个远近闻名的特色专科。业务收入从几百万登上几千万,如今已跃过了亿。我曾伴随着这所医院近20年之久,不知何种因缘,与它产生了一种浓烈的爱恋之情。早年我常常看着当年陈德兴的老房子而发过呆。老房子虽曾经做过医院的诊室、会议室、办公室、食堂、仓库等,不管担当何种功能,我总能在那里嗅到一股历史的文脉飘香。医院的职工更是我爱戴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是他们的支持和包容,让我走过了近20年的供职年华。是他们为医院撑起了一片天地,崛起在稻河岸边。水能载舟,同样水能覆舟的一段哲语,在那儿让我悟出了真谛。记得当医院所有制变更进入“序时进度”的关键时刻,几乎所有的兄弟姐妹们敢于讲了真话;当医院新的建筑碰到城市规划变更时,网络上出现的声音,我知道这是乡亲们的呐喊。这一切都说明了我所爱戴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的可爱、可敬。同时医院乡亲们有识之士的声音,终于能得到领导们有识之官的赞同,是他们支持了医院的职工,是他们支持了医院的发展。
  如今医院已定,迁址到鼓楼路与南通路交叉路口。新址是在草河的东侧,从稻河岸边迁至草河河畔,那里人烟稠密,市面繁荣,是市区的黄金宝地。稻河、草河自古便有,而两条河相距数百米,以前向南直通东、西城河,向北皆流入下河。千百年来赖其二河,保持了城北地区的生态平衡,便利运输,商贾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积淀了不少的人文史事,它是城北地区的两条母亲河。新址那里曾是万字会的原址,那地方原是宗教场所。邑人储树人在《海陵竹枝词》云:“风云雷雨尽天神,佛老何曾一教遵。添设缁流汰羽士,仙坛坛宇一时新。”诗中之事发生在咸丰六年(1856),正值太平天国大军与清朝江北大营酣战之际,州邑大旱,知州许道身为祈雨。在东斗宫大殿内东西两侧分设风云、雷雨二神神位,改称风云雷雨庙,以僧主之。而殿中仍祀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故泰人多呼为东斗宫。清末,这儿成了慈善团体 “培善堂”的所在地。民国年间,这里成了红万字会。据志书记载,红万字会为慈善事业,施粥施医,颇能救济。万字会以慈善事业为宗旨,设有诊疗所,对贫民施诊施药,还常常举办冬赈,发放平粜票、寒衣票、粥票等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三泰之一的华泰纱厂迁址于此,但万字会的一组楼屋还在。如今纱厂迁移它处,这块宝地变成了医院新院址。此地将建成一座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拥有六百张病床的现代化医院。
  奠基大典的时候,我曾这样想过,眼下似乎已经能看到医院的前程似锦,潜意识中还增加了一些依附感。尽管当年我是从政府部门空降来到医院供职,后虽有机会另谋他业,但由于主观的臆断,特别钟情于医院,深深爱着这块土地。再想想如今的医院领导几乎都是土生土长,可算是医院的原著民,他们当中有的是从普通医师,有的是从护士,有的甚至是从学校毕业后谋的第一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这个台阶。我想他们对医院的感情会更深,工作经验会更加丰富,医院在他们手中会更加辉煌的。
  在医院的新址上,同时也是经历七十多年风雨荡涤,砖木结构的万字会大楼将进行修缮,成为医院的一部分。我想,这一定又是医院的宝啊!
  万字会,本邑老人都以为是慈善的代名词,如今它仍会完好保存在医院的新院址中。我想医院本应也是做慈善的,这也许是医院从稻河岸边迁移到草河河畔,从陈德兴到万字会的一条文脉的根在迁动。
  陈德兴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妙药提供地,万字会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慈善场所。医院在这两者之间,冥冥之中安排的联姻,也许就是一种文脉的挪动,也许这将会是我们这所医院的文化传承啊!
 

相关热词搜索:陈德 万字

上一篇:税务桥烧饼香酥脆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