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园旧事考

2017-05-22 08:39:13   来源:   评论:0    点击:
日涉园初建时间
  乔园位于泰州税务桥东,旧为明代日涉园,最初主人是邑人陈应芳。
  陈应芳(1543—1610)先籍江西吉水,字元振,号兰台。万历二年(1574),陈应芳考中进士,继而开始了他30余年的官宦生涯。
  最初他在万历三年(1575)到金华担任县令,一年后,他被调至龙泉担任五年时间的县令。他的名字被列入两地县志,在龙泉任上调离后,当地士民还将他“祠之济川桥(廊屋)上”,后又“改建崇因寺左,志不忘也。”(《(同治)龙泉县志》)
  离开县令岗位后,陈应芳升任浙江提学佥事,之后陆续出任福建佥事、浙江督学、福建布政司参政、河南按察使、礼部仪制司主事,太理寺寺丞、太仆寺少卿等职。
  日涉园是陈应芳在其祖父陈鸢旧居处所建。
  陈应芳创建日涉园在什么时间?《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和清初孙承泽《春明梦馀录》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五月,陈应芳还以太仆寺少卿(1597年任)身份条陈马政八议。但不久后,他遭到同僚陈维春、冯应凤等人弹劾,恳请归里,上疏五次都没有获得批准,最后只是以“迁葬”之由请假回乡,因政治失意暂时退出官场的陈应芳是不会大张旗鼓建园的。万历二十九年(1601),吏部尚书孙丕扬特疏起用陈应芳,陈应芳做了短暂时间朝官后退仕归乡。民国《海陵丛刻》之《敬止集》“陈应芳”简介中说他“家居八年”,《(万历)泰州志》又有陈应芳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九月所作序文,说明1604年时陈应芳已在泰州了,按他1610年逝世,其一定是退隐初期建园的,日涉园创建时间约在1602年至1604年间。
  夏耐庵《吴陵野纪》记述日涉园为“陈兰台退居之所”,陈应芳建园是为自己构筑贻养天年的场所,至于园名“日涉”,则取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句,园名之意也流露出陈应芳建园时已退仕的信息,多年的官场生活给陈应芳身心带来了疲惫,让晚年的他十分向往陶渊明那种淡泊高远,恬静自然的田园生活。
 
清早中期园主人
  康熙初年,日涉园归邑人田氏。
  雍正时,日涉园归高凤翥(1707—1771)所有,高凤翥为监生,乾隆十四年(1749)任福建福州府通判。从《(道光)泰州志》提到他著有“《日涉园仿陶诗》四卷”来看,在他手上,园名还称“日涉”,而且他和陈应芳一样,以陶渊明为自己“偶像”,园林极可能是他退仕后置办。
  高凤翥后将日涉园传到了三子高荣轼(岱瞻)(1745—1820)手中。乔园内现藏有高荣轼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七月撰写制作的“三峰园”楠木匾,从所附跋文可以窥知,高荣轼少时陪同在福建做官的先大夫(高凤翥)身边,成年后“未遑作出山计也”,意思是未曾有为官志向。1925年《续修高氏迁泰支谱》高荣轼介绍中有“以母老,不忍远离,遂不谒选”之句,验证了他一直没有出仕。他在跋文中说自己兴趣在于“啸傲林泉”。他莫敢荒废先人所建屋堂,见园中“台榭廊屋风磨雨蚀已久”,先后修理了十多处地方,更改园名是由于“园有三峰石嶙峋逋峭,余尤爱之,因更名为三峰园”。道光五年(1825),流寓泰州的东台画家周庠绘制的《三峰园景图》中,有山响草堂、绠汲堂、松吹阁、数鱼亭、来青阁等建筑,这些景点是高荣轼精心维护园林数十年的结果。他希望三峰园能在后人手上传承下去,所以在跋文末尾提醒当时陪在身旁的两个儿子“无忘今日燕贻之意”,“燕贻”是成语“燕翼贻谋”的略语,其出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的“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指周武王为统治长久,为子孙做好打算的意思,代指莫要忘记先人的良苦用心,后人要守护好先人基业。但事实非高荣轼所愿,到其孙辈时,三峰园易于他人。
  高荣轼之后,三峰园归其三子高垂庆(1790—1834),其一名瑞庆,号麓庵,工诗书画,当过皖地寿州等处知州。曾寓居泰州的嘉道诗人金长福《海陵竹枝词》中有“尘埃不染即神仙,花鸟清音胜管弦。谁向三峰园里坐,滁州遗爱至今传。”一诗,诗后有小注“城南三峰园,为高麓庵刺史别墅,刺史历任安徽五直隶州,所至皆著循声,风雅好客,书画尤超迈,无尘俗气。”此诗证实了高垂庆为嘉庆后、道光早年三峰园主人。
  高垂庆一生多在外为官,《(光绪)寿州志》记载,在他逝世四年前的道光十年(1830),他还任寿州知州。他身后,日涉园传给谁?史料没有记录。《续修高氏迁泰支谱》载,高垂庆共五子,长子维崧、次子维翰、三子锡康(过继给高垂庆兄高堃)、四子高鋈和五子维广皆在幼年过世。传高锡康和高维翰似乎不符情理,高锡康为道光已酉年(1849)举人,后任裕州知府,1878年卒于官署。高维翰经历和乃弟相似,他做过清河县县令,后升赵州知府,加三品衔,1870年卒于任上。两位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官员,是绝不会出卖祖产的。唯一可能性是三峰园传给了长子高维崧。
  《续修高氏迁泰支谱》“高维嵩”介绍中有“咸丰中,太平军陷郡城,前锋至州西万福桥,城中风鹤频惊,公遂奉本支木主,寄居东乡同文庄,子孙因家焉”的语句。清咸丰三年至八年(1853年—1858年)期间,太平军和清军在维扬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清军为阻滞太平军,烧毁扬州东边的万福桥,太平军无法东进,但也让当时的泰州士民颇感惊慌,于是,高维嵩带着家人迁居到东乡同文庄,在新家园安定下来。在高维嵩举家迁居后,他兴许会出让荒置的三峰园给吴文锡。
  时间的流逝,让高氏出让三峰园之事,埋藏在岁月的尘埃之中。民国时,高氏后人高寿征在三元巷寓所起用了“三峰草堂”、“复园”两个堂号,其内中含义不言自喻。
 
吴乔两人购园始末
  吴文锡从高氏手中购买三峰园后的一年,他写下了一篇《蛰园记》,记叙了购园起因、花费、园林结构等情况。
  吴文锡籍贯仪征,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先后担任了四川成都府水利同知、嘉定知府、叙州知府、成都知府。咸丰七年(1857),吴文锡请病解组回乡。咸丰八年(1858)夏,他在泰州购买下了三峰园,“固以三千六百缗当之,修葺之费加一千五百,阅三月告成”,十二月初一日率眷属移住。
  吴文锡在《蛰园记》提到将三峰园更名“蛰园”,在修葺过程中,他对园内建筑名字做了一番调整,如把一屋命名为“蛰斋”,“来青阁”改叫“一览忘尘”,“绠汲堂”改称“退一步想”。他想忘却尘世的虚华,做一名避世的“蛰者”,但现实和希望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抵触,当时战事吃紧,清廷正值用人之际,吴文锡在泰州还是以“候选道员”官职做一些操办团练、募捐之类的工作,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在《蛰园记》中写道:“以为蛰者之所有,可以为非蛰者之所有,亦无不可也。”
  寄托吴文锡心愿的“蛰园”园名没有正式起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堂号而已。和他关系密切的同乡画家汪鋆在《扬州画苑录》记载,“咸丰庚申年(1860),招至三峰园,昕夕与共,即获益良多”,若吴文锡对外宣称换了园名,与之交往的汪鋆为何不说“招至蛰园”呢?
  咸丰十年(1860)五月后,吴文锡因功升为道员,把三峰园转给了同仁乔松年。从汪鋆《扬州画苑录》有“鋆受之于乔勤恪公也,亦先生(吴文锡)介绍”,再从吴文锡为乔松年修建盐宗庙书写“小香岩”匾额、乔松年和吴文锡合作完成泰州《新建盐宗庙记》、乔松年《萝藦亭遗诗》有和吴文锡唱和诗等情况来看,吴文锡和乔松年交情匪浅。
  《清史稿·列传》记述进士出身的乔松年是“咸丰九年,授两淮盐运使,兼办江北粮台”。乔松年在《新建盐宗庙记》称“咸丰十年冬,予领盐司事,侨海陵”,可知乔松年真正寓居泰州是咸丰十年(1860)冬,他在泰州起初没有住于三峰园,晚清大儒梅曾亮《三峰草堂歌》后附有乔松年后记及题跋,跋文中有“戊辰夏,余得居之”,可见吴文锡和乔松年的这桩交易发生在同治戊辰年(1868),吴文锡此前已在园中住了十一年。
  繁重的公务让乔松年心力交瘁,他“移疾得请”后购买三峰园用于休息疗养,在园中,他和精于书画的夫人刘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在同治八年(1869)刘玟病逝后,“惟思报国”的乔松年又返回官场,后迁任东河总督,光绪元年(1857)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乔松年身后,他的嗣子乔联宝等后人在三峰园居住下来,因这缘故,邑人将三峰园惯称“乔园”,园名一直流传至今。

相关热词搜索:旧事 乔园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王氏古民居缘聚梅纪馆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