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名文化 > 海陵区历史文化名街 > 管王庙巷与管王庙

管王庙巷与管王庙

2017-05-31 10:54:5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泰州城北篮子行街(今海陵北路)东侧,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名叫管王庙。此建筑虽现在不太引人注意,但它却与这里的古地名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明《(万历)泰州志》记载的街市北关大街中,有一条“管王庙巷”,就是因这座建筑内供奉管王为管王庙,才产生出来的地名。巷以庙而名,既说明管王庙当时颇有一定名气,也反映了建庙比命名此巷的时间要早。巷起码在明万历时已经存在,庙始建时间还要提前。《(崇祯)泰州志》上,不见了“管王庙巷”,但出现了“管王坊”的地名,可能是晚明时巷名成了坊名,也可能是万历泰州志上管王庙坊误刻成了管王庙巷。至民国初年,“管王坊”仍然存在。在泰州地名中以庙名作巷名、坊名,并且时间较为长久者,此为重要一例,这是泰州地名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泰州地方文化的重要史料。
  管王庙,顾名思义是祭祀管王的庙宇。据现89岁高龄的房主徐源说,管王是古代的盐官管仲。管仲 (?—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管仲设盐官煮盐,创建官盐制度。在明嘉靖朱廷立、史绅等撰《盐政志》所列的盐官中,管仲位居第一。因为管仲曾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大兴盐业,被盐业尊为祖神。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四川省资中市罗泉镇建有一座盐神庙,庙内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
  泰州古代是海滨城市,从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召集天下亡命到海边煮海为盐以来,直到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东台从泰州析出,其间淮南不少盐场长期为泰州属地。更为重要的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间,东台至泰州的泰东河开通后,盐场的盐改变了从串场河向南经运盐河西运的路线,径直从泰东河经溱潼附近的青蒲运达泰州。无数盐船停靠在泰州的稻河、草河及老西河中,需要由人工将盐包挑抬翻过西坝与东坝进入城河,再从城河向南,进入运盐河西行。这样,泰州就成了淮南盐重要的转运地,成百上千搬运盐包的工人,成年累月川流不息来往于城北及西仓一带,其搬运盐包的情景及由此而带来的城市繁华是可想而知了。为祈求盐运业在泰州永远的兴旺,大概就在此期间,稻河与草河间的祭祀盐神的庙宇就建成了。当时的人可能并不知道盐宗是夙沙与胶鬲这两位传说中的人物,只以为管仲创建了食盐官收、官运、官销、官营制度,于是就把管仲看成了盐神,建造的盐神庙就起名为管王庙。
  管王庙原来有大门堂、小天井、厢房和厅屋。厅屋中间供奉着2尊一人高的坐像,分别是管仲和管娘娘,两边还有4尊半人高的塑像。从前这座庙一方面供人烧香供奉管王,一方面作为搬运工人歇脚的地方。1951年城市拓宽街道,大门堂、小天井和两间厢房被拆,剩下目前3间厅屋。
  管王庙现存的厅屋,原是庙内的主体建筑,表面上和附近的古民居没有多大差别,也是青砖黛瓦,但其内部结构却非同一般。厅屋平面近似方形,面阔3间,当中1间特大,两边很小;梁架不用普通厅屋的抬梁式而用有中柱的穿斗式结构 ;特别是减去了中间前面2根金柱,在脊桁与中柱处加丁头拱与如意云抱梁构件,加上用材较大,这些建筑特征都与泰州现存诸多晚明时古民居不同,具有较明显的明代早中期的做法,其建筑时间与明永乐时开通泰东河无数盐船从泰州经过的历史时期正相呼应。
  由地名管王庙巷、坊,联系古代泰州为淮盐的生产和转运地,结合盐宗庙建筑年代的考证,再追溯最早的盐宗庙,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淮南地区祭祀盐宗的庙宇,当不是清同治二年泰州的盐宗庙,而应是明代泰州的管王庙,中国盐业史上有关淮盐地区盐宗庙当首推明代泰州建造的管王庙。其比后来乔松年建的泰州盐宗庙要早300多年,有关的论著也需作适当修改。
 
                                                            (黄炳煜)
 

相关热词搜索:王庙

上一篇:河泊巷
下一篇:旗杆巷 杀猪巷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