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新闻 > 勤于改地名 是“懒政”更是“虚政”

勤于改地名 是“懒政”更是“虚政”

2016-08-26 15:35:00   来源:华声在线   评论:0    点击:
  黄山市要改回“徽州”、勉县要变成“定军山”……这几年,有不少地方在张罗改地名。8月3日,有媒体“关注改地名现象”,特地为更名算了一笔账:西部一个县要改名,光是换印章牌匾,100万元都打不住。这还不包括工商登记、地名标识、地图标注等明的暗的各类成本,更不用说因人们对新旧地名见仁见智而带来的民意撕裂。(8月4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地名尤如人名,只是一个称谓、一个称呼,便于大家识记。一个名字无所谓好坏与否,也不会因为名字好听、有深意就会给当地经济带来飞速发展,更不会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地方官员费劲心思、花大成本、千方百计改地名、易称谓,着实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不相符合,让广大老百姓匪夷所思、大跌眼镜,从而不经要问“领导是图光鲜的外表,还是一门心思用在了为民干实事上?”笔者认为,改地名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懒政”,更是一种“虚政”,华而不实,劳民伤财。
  为什么总有人热衷于打改地名的主意呢?这其中有一些文化人希望保护所谓地名文化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些地方官急功近利,不从扎扎实实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入手,而是像搞各类“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一样,梦想换个名字,换个马甲,就能一夜之间“丑小鸭”变“白天鹅”,提升地方知名度,找到发展“捷径”。也许,有的地方领导想通过改地名,消除世人对当地的陈旧印像,就如一只股票一样,改个名字就会引来围观、疯炒热炒,让投机者从中谋利。但是,泡沫终要破裂,空中楼阁终会倾覆,留下的是广大散户无限的悔恨。对于改地名的初衷,有文人出于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有官员对地名追求高大上的嗜好,无论何种原因,都是在折腾,都是属于文化上的“懒人”思维和行政上的“懒政”思维,无何裨益。
  更改地名不能一棍子打死。特殊情况下的地名更改,比如区划调整、撤县建市等等,无可厚非。但除此之外的地名更换,必要性就值得怀疑。无论是偏执于某一文化意象或典故的文化人,还是地方官员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和偏好追求华丽词藻改头换面,都是值得深思和质疑的,从中也会给老百姓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不适应和负担。
  一个地名要有知名度,不是靠名字好听,而是要靠厚重文化积淀。古今中外许多今日听来如雷贯耳、大名鼎鼎的地名,从字面上看反而土得掉渣。“深圳”本义不过是村落边的“深水沟”,“牛津”是指牛可以涉水过河的荒蛮地方。但现在谁提起深圳会想到土水沟,说到牛津会认为它荒蛮?还有北京的“前门”“后海”“大栅栏”“南锣鼓巷”等等,都不是因为名字好听才有文化味儿,而是因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才让这些平淡无奇的地名,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如果黄山市改称徽州却没有徽派文化与造诣、没有徽商头脑与气象;如果勉县改成定军山却让人感受不到今人传承的那份诸葛智慧、汉升忠勇,地名只怕有名无魂,行之不远。
  地方官员要摒弃懒人和懒政思维,少做虚功,多出实招,把更多精力用在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上来。以严和实的标准,排除万难,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多做实事,多做好事,以实际行动和辉煌业绩走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之路,这才是正道。

相关热词搜索:地名

上一篇:保护文化地标 延续城市文脉
下一篇:地方改名应多一点审慎,少一点任性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