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巷

2017-05-31 10:52:43   来源:   评论:0    点击:
  钟楼巷在泰州城中,西起海陵北路,穿越关帝庙巷,东至府南街。因巷内有一座古钟楼而得名。
  明代,在古海陵县治旧址(即今海陵区政府所在地)重建州治。鼓楼原在州治正南,州治移址后则偏于东南,按舆家形胜之说“势有偏胜”。洪武四年(1371),知州史遇为增加州治的雄伟气势,特在州治西南兴建钟楼,与鼓楼相配。二楼东西相望,巍峨壮观。以后,正统、崇祯年间重修时,在楼前增建了牌坊,上嵌“声闻四达”的匾额。
  古城悠悠,暮鼓晨钟。钟楼铜钟不知前人从何处移来。建国初钟被搬至泰山西侧烈士陵园管理处西门天井中,1989年12月转存于光孝寺天王殿前东侧檐下。钟青铜铸造,通高206、腰围358、下围366、底径115、厚7厘米,重约2.5吨。钟上部弯弓形提梁,系两条连体龙构成。龙突眉,圆眼,高鼻,猪嘴,低头俯视,爪子直撑,身饰鳞纹,神态狰狞。钟园筒状,肩部铸突起的复莲瓣花纹,身上铸上下两道几何方格纹,底部有宝相花和团莲花纹。钟身无铭文,铸造年代不详。泰州民间传说,从前的某天,有2只铜钟从东南的天空飞来,至泰州上空,两钟戏耍相撞,便从天上坠落,1只落到城里的钟楼上,另1只掉进了城河中,那城河中钟,常有行船的竹篙碰到,而钟楼上钟,人再多总抬不起来,非要一家弟兄10人才能抬起,把铜钟说得神乎其神。地方文献记载此铜钟有后唐庄宗、南唐、明初3说。清泰州诗人康发祥诗:“巷里古钟学聋哑,不闻声响似蒲牢。莓苔青绿通身有,瓦砾丛中位置高。”诗后注“其钟绝无款志,余诗话所记,定其为南唐时物。”此钟造型有一显著特点,就是上下围径差不多一样,不象多数钟上面小下面大,从上往下向外撇,而是一直往下,给人以古朴的印象,与江苏丹阳唐中和三年钟、甘肃武威大云寺唐钟、四川黔江唐钟外形极为相似,结合地方文献考定,当是唐代晚期铸造。钟上的复莲、团莲和宝相花纹,都与佛教有关,应是佛教寺庙内的遗物。1940年1月25日,日军飞机第3次轰炸泰州城时,在府前路、钟楼巷、王家桥一带投下了多枚炸弹,并用机枪扫射地面,钟楼巷钟楼上的古铜钟受到战火重伤,其中提梁上1只龙的鼻子和嘴唇被炸飞,钟身上也留下了多处机枪的弹痕。泰州古铜钟以体量大、造型古与丹阳唐中和钟、淮安金代钟、南京鼓楼明洪武钟一起,被列为江苏四大铜钟。原始建于明初安放铜钟的钟楼,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完好地保存着,铜钟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 程启瑞  黄炳煜)
 

相关热词搜索:钟楼

上一篇:斗姥宫巷 斗姥宫
下一篇:河泊巷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