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行宫

2017-06-01 09:49:5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泰山行宫因祀泰山神女而得名。
  泰山行宫宫址即今青年路与五一路交叉的西北角,五一路86号。明代称“准提庵”(见《泰州志》),清代改称“祐生祠”,又名“泰山庙”,俗称“奶奶庙”,后改名“泰山行宫”,民国十七年(1928)废泰山行宫名,复称“古准提庵”。“古准提庵”匾额为书法家萧然书。
  山东泰山享誉海内外,山神东岳大帝曾引得历代帝王将相祭祀。传说大帝有女儿——“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传宋真宗至泰山封禅时,在一池中洗手,见一玉石女人浮出水面,即认为是泰山玉女显圣,遂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且建祠供奉。民间传碧霞元君能扶危济困,消灾解难,普佑众生,特别能帮扶女性,于是在中国四处建庙祭祀。明嘉靖以来,江淮间的徐、通、泰等地,纷纷建起泰山庙、泰山行宫、碧霞祠、碧霞行宫、碧霞元君庙等,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日,庙中香火旺盛,有些地方还有庙会,至今仍流行。
  明兴化学士李清有文云:碧霞元君“奉玉帝圣旨来淮南收复水怪,保护漕堤,永保黄河下游,为民生造福。”能“上保陵寝,中保漕运,下护生民。”古泰州临江近海,地低水旺,常遭水害,可推测,泰州泰山行宫供奉碧霞元君与消旱涝疠疫、护漕河、拯灾民有关。
  该庙始建于何时,至今未见史书记载。据庙中第十代传人圣如、圣道尼僧讲:“建庙很早,开始是道士庙,而后改成和尚庙,最后改为尼姑庙。” 泰山行宫殿前曾有一只铜炉,炉身刻有“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六月江南泰州东台场人卢世德等施奶奶庙神前供奉”字样。又据说庙中曾有一古银杏树,树身三人合抱,乃千年以上古树。由此可见,该庙在明代以前就已建成,至明代成为尼姑庵。
  泰山行宫按古代寺庙规制建造,面南坐北,依中轴序排。原山门殿5间3门,中3间连通,两侧塑哼、哈二将,神像面立。过天井进入二殿,二殿为单檐歇山,四角翘起,殿内中央供奉着弥勒佛和三面千手观世音像,两侧塑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彩塑道士群像。过二殿,进入大殿,两层殿宇巍峨,重檐歇山,斗拱出挑,端庄秀丽的泰山神女碧霞元君铜坐像供奉在殿中央。神女像前还供着木质装金的天后圣母娘娘像。殿前有古柏和古银杏各一株。殿侧有素心梅一株。庙内东侧有厢屋8间、厅屋3间。西侧有厢屋7间、厅屋3间、厨房3间。殿宇古朴雄伟,结构精巧,气势恢弘。
  清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在行宫西侧建“盐宗庙”,以祭祀海盐宗神,庙的北侧建“小香岩”园林。
  一九四九年后,利用庙房庙地建厂,原庙中神像、铜炉、古木等不存。文革期间3座铜像曾移置岳庙殿后的廊内,后不知去向。泰山行宫原还有一座沉香木雕的观音像,在“文革”中被抄没,至今下落不明。二殿迁建于泰山公园。
  现仅存大殿,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大殿周围改建为泰山行宫商业街。
 
(李峋)
 
 

相关热词搜索:泰山 行宫

上一篇:古关帝庙
下一篇:都天行宫

分享到: 收藏
【打印此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投诉举报  |  网站导航  

联系:

海陵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版权 泰无聊技术支持